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6 条
[1] 苏伟. 油菜轻简化生产中几项养分管理关键技术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张敬伟.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力和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 2010 .
[3] 李志军.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D]兰州大学, 2010 .
[4] 卞韬.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5] 李立娟. 黄淮海双季玉米关键栽培技术及产量性能和资源效率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6] 程晓昀. 江苏省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的时空格局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
[7] 邵太华.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中国春季气候的影响[D]南京大学, 2011 .
[8] 高红霞. 我国区域气候变化的统计降尺度方法研究[D]南京大学, 2011 .
[9] 王芝兰. 中国地区积雪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未来40年的可能变化[D]兰州大学, 2011 .
[10] 马杰. 天水地区气候变化及对林果生长的影响[D]兰州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0 条
[1] 邓鹤鸣. 雷电冲击电压下两相体放电特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0 .
[2] 曾和平. 金沙江支流龙川江流域河流输沙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被变化的响应[D]昆明理工大学, 2009 .
[3] 彭舜磊. 天童常绿阔叶林植被—大气界面水碳耦合模型与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4] 王华丽. 基于风险区划的中国森林保险区域化发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5] 孙宁. 气候变化对制造业的经济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6] 范伶俐. 广东区域气象水文环境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7] 李茜.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8] 董文军. 昼夜不同增温对粳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9] 黄爱军. 江淮地区近50年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及稻麦生产响应特征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10] 孙雯. 气候变暖对中国水稻生产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08 条
[1] 阎琦,吴艳青,朱宇,马秀红,崔莉敏.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4) .
[2] 叶芳毅,李忠武,李裕元,曾光明,彭亿,张棋,梁红玲,王亚梅. 水稻生长模型发展及应用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1) .
[3] 张金玲,王冀,甘庆辉. 1961~2006年江淮流域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7) .
[4] 王美娜. 1957~2007年辽宁中部地区温度·降水变化以及大风·雷暴·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次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4) .
[5] 吴慧,吴胜安. 近48年海南省极端降水时空变化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9) .
[6] 苑文华,郭铌,张立文,张艳红. 山东省不同强度降水日数年际变化及趋势分布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1) .
[7] 王大钧,胡春丽,徐智鑫. 中国气候变化温度指数的空间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3) .
[8] 郝立生,闵锦忠,史印山. 1961~2008年华北地区降水变化内在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4) .
[9] 梁涛,刘景利,胡丹,张兵兵. 2009年锦州地区生态与农业气象监测及评估[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9) .
[10] 张俊波,尚可政,王式功,周海. 驻马店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0)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4 条
[1] 张爱英,高霞,任国玉. 华北中部近45a极端降水事件变化特征[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2] 赵秀兰. 近50年中国东北地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3] 宁平,千怀遂,马丽娜. 中国银杏的温度适宜性及其变化趋势[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1 .
[4] 陈潇潇,彭华青. 气候变暖背景下无锡地区降水的变化[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5] 姚正兰,王君军,罗晓松,付云鸿,钱洁,谢刚. 遵义市2010年7月8-13日暴雨洪涝特征及影响评估[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
[6] 吴胜军,杜耘,王学雷,薛怀平. 长江洪水特征分析[A]《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进展》论文集[C], 2004 .
[7] 蒋大和. 关于灰霾的研究和控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 2010 .
[8] 高学杰,罗勇,林万涛,赵宗慈,Filippo Giorgi. 土地利用变化对我国区域气候影响的数值试验[A]“土地变化科学与生态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9] 代俊峰,杨欣,邓欢,方荣杰,李新建. 蒸发皿蒸发变化趋势及其气象影响因素的单相关分析[A]现代节水高效农业与生态灌区建设(上)[C], 2010 .
[10] 赵春雨,张运福. 辽宁省近50年夏季降水变化及区域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候变化及其机理和模拟”分会场论文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