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15 条
[1] 曹玉江. 黄瓜显微结构及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关键酶基因表达差异的初步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赵常锐. 祁红特征香气成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3] 徐文平. 四川绿茶苦涩味偏重成因分析及降低苦涩味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4] 刘晓慧. 山东黄茶叶加工工艺及品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5] 王正荣. 茶儿茶素生物合成调控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6] 郝亚利. 基于代谢谱分析的不同光质处理对茶鲜叶品质形成的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7] 杨冬青. 不同儿茶素含量茶树愈伤组织差异表达基因的cDNA—AFLP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8] 张亚丽. 产γ—谷氨基甲酰胺合成酶的菌株的选育[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9] 邱新平. 茶酒发酵工艺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10] 李钊. 绿茶茶汤色泽变化的机理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 条
[1] 许爱清. 茯砖茶的真菌菌群特性及其整肠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2] 李勤. 安吉白茶新梢生育期间蛋白质组学及茶氨酸体外生物合成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3] 李娟. 安吉白茶高氨基酸性状相关基因的全长cDNA克隆及功能的初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4] 龚雨顺. 茶氨酸的分离机理与定量分析及抗衰老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5] 李春雷. 氟对茶树幼苗生理生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6] 徐劼. 茶树(Camellia sinensis L.)对铅的吸收累积及耐性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7] 董俊杰. 脱咖啡因儿茶素类化合物制备及其抗血管紧张转换酶活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8] 朱旗. 速溶绿茶加工中主要风味物质变化规律及分析方法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0 .
[9] 赵冬香.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蜘蛛间化学、物理通讯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10] 龚加顺. 魔芋多糖在茶饮料中的稳定作用机理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63 条
[1] 毕红,阮德礼,章于川,黄乔坤. 新型茶单宁聚氨酯材料的研究(Ⅰ)[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4) .
[2] 汪辉煌. 品茗奥运五环茶 探析茶颜色化学[J]安徽农学通报, 2008,(16) .
[3] 林文土. 清香型安溪铁观音特殊品质形成的加工工艺[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05) .
[4] 张军,穆莉,陆翠珍. 用正交法研究桑叶黄酮类成分分离工艺[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5) .
[5] 秦远超. 茶多酚及其氧化产物与蛋白质络合特性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6) .
[6] 张忠,齐桂年,李静,巩发永,李正涛,胡建平. 四川边茶加工过程中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1) .
[7] 张建新. 湖北恩施茶树良种筛选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4) .
[8] 司雄元,檀华蓉,高丽萍,王艳红. 高效毛细管电泳方法同时测定茶叶中多种水溶性维生素[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
[9] 高晴晴,江和源,张建勇,袁新跃,寇小红,高琪. 大吉岭红茶酯提取物的分离及活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6) .
[10] 王辉. 粗茶多酚中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的提取方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9 条
[1] 姚亚丽,薛志慧,曾婷玉,傅冬和. 茯砖茶各萃取部分对番泻叶致泻小鼠的止泻效果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2] 梁丹,肖文军. 微波辅助提取茶籽皂苷工艺技术研究[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3] 黄浩,黄建安,李适,刘仲华. “茯茶”研究进展[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4] 姚亚丽,薛志慧,曾婷玉,傅冬和. 茯砖茶不同极性溶剂萃取部位对小鼠小肠运动的影响[A]科技创新 转型升级 做大做强湖南特色茶叶——湖南省茶叶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5] 戴前颖,夏涛,高丽萍,李钊,吴平. 绿茶汤呈色物质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
[6] 崔宏春,余继忠,周铁锋,黄海涛,张建勇,江和源,江用文. 茶多糖研究进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
[7] 肖文军,李敏,龚志华,崔丽,肖力争. 微波辅助提取绿茶对儿茶素组成及得率的影响[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
[8] 傅冬和,余智勇,黄建安,罗珍美. 茯砖茶水提取物的抑菌效果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
[9] 赵仁亮,谢娇枚,黄建安,朱旗. 黑茶的作用及其饮料开发的探讨[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
[10] 朱旗,任春梅,陈庆余. 再谈茶饮料“冷后浑”的形成与处理[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