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9 条
[1] 曼迪纳(DIAKITE MORY MANDIANA). 作物和土壤类型的施肥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彭俊杰. 棉花不同施氮水平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王广昌. 施氮量对小麦氮素代谢及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粒度分布的调节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4] 贾殿勇. 水分运筹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5] 何振全. 超微细磷矿粉的释磷特征及对冬小麦的营养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6] 王竟绍. 密度和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7] 张正鹏. 河西绿洲灌区节水种植制度研究与综合评价[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8] 胡伟. 控释氮肥对棉花植株和土壤氮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9] 马腾飞. 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氮素去向的研究[D]石河子大学, 2010 .
[10] 郭彩娟. 河北省山前平原区小麦—玉米高产高效技术体系的建立与验证[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6 条
[1] 姚凤娟.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2] 郑成岩. 土壤水分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3] 王平. 不同氮效率类型小麦氮代谢差异及其机理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4] 张惠. 黄河上游灌区稻田系统氮素气态损失及平衡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5] 关二旗. 区域小麦籽粒质量及加工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6] 刘唐兴. 甘蓝型油菜抗倒伏机理及栽培因子和倒伏的关系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7] 张丽娟. 农田生态系统中残留硝态氮的行为及植物利用[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8] 张永平.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群体源性能特征及其调控机制[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9] 焦浈. 低能离子束介导大豆全DNA导入小麦后其蛋白质遗传特性研究[D]郑州大学, 2003 .
[10] 梁晓芳. 冬小麦植株-土壤钾素循环及其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2 条
[1] 王旭东,于振文,樊广华,潘庆民. 钾素对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5) .
[2] 孙慧敏,于振文,颜红,史桂萍.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磷量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3) .
[3] 牛凯丽,李友军,郅娟娟,黄明,吴金芝. 不同时期灌水对强筋小麦郑麦9023蛋白质及其组分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9) .
[4] 张洁,葛红根,游延军,罗家传. 豫东沙壤土不同施氮量对小麦群体动态和产量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11,(12) .
[5] 董超,孟瑞娟,何东平,严美玲. 不同灌溉模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13) .
[6] 曹承富,孔令聪,汪建来,汪芝寿,王瑞,甘斌杰,赵斌,赵竹. 氮素水平对皖麦44产量和品质的调节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 2003,(06) .
[7] 顾克军,杨四军,张恒敢,黄玉鸾. 栽培措施对小麦籽粒主要加工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5) .
[8] 周羊梅,顾正中,孙苏阳,王安邦,王永军. 不同密度与施肥方式对淮麦19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9) .
[9]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 钾肥追施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6) .
[10] 武际,郭熙盛,王允青,杨晓虎. 氮·钾配施对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9)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 条
[1] 王志敏,王璞,李建民,李绪厚,鲁来清. 冬小麦“四统一”技术体系——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2] 王志敏,王璞,李绪厚,李建民,鲁来清. 冬小麦“四统一”技术体系——节水、省肥、高产、简化栽培[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3] 朱新开,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凌启鸿. 不同类型专用小麦氮肥精确施用技术研究[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4] 朱新开,张旭东,郭文善,封超年,彭永欣,凌启鸿. 不同类型小麦优质高产群体氮效率差异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5] 王志伟,张晓洁,李浩,刘冬青. 不同氮肥用量和成铃时间对棉花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A]中国棉花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八次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 2012 .
[6] 张凤翔,周明耀,郭文善,薛亚锋. 南方地区冬小麦水氮耦合产量效应研究[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 2005 .
[7] 张凤翔,周明耀,郭文善,薛亚锋. 水肥耦合对冬小麦优质高产吸肥特性的影响[A]农业工程科技创新与建设现代农业——2005年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分册[C], 2005 .
[8] 王志敏,兰林旺,周殿玺,王树安.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理论与技术[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9] 朱新开,易媛,董召娣,郭文善,李春燕,封超年,彭永欣. 蛋白质含量不同小麦品种氮素吸收利用差异研究[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
[10] 陈芳芳,姜清华,朱新开,李春燕,封超年,郭文善,彭永欣. 氮肥运筹对生选6号籽粒产量及花后叶片衰老特性的影响[A]第十五次中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