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薛鹏.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与防治的研究[D]长安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8 条
[1] 徐玉胜. 大能量强夯置换法处理深圳地区软土地基的应用研究[D]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09 .
[2] 石少敏. 大连龙畔金泉振冲桩复合地基压缩模量计算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3] 黄戡. 裂隙岩体中隧道注浆加固理论研究及工程应用[D]中南大学, 2011 .
[4] 李青松. 加强型袋装砂井综合治理可液化砂土—淤泥质软粘土互层地基机理研究[D]中南大学, 2010 .
[5] 王智超. 高填方路堤流变沉降本构模型及其计算方法研究[D]湘潭大学, 2011 .
[6] 王宏祥. 高寒湿地公路软基处理新方法与机理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
[7] 魏芸. 强夯碎石墩复合地基承载机理及固结研究[D]天津大学, 2009 .
[8] 孙立强. 超软吹填土地基真空预压理论及模型试验的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9] 刘克瑾. 天津滨海新区新近吹填软黏土的流变特性及非线性流变本构模型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10] 周海鹰. 盾构隧道衬砌管片结构的力学性能试验及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25 条
[1] 汤磊,陈正汉. 用BP网络预估强夯有效加固深度[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1998,(04) .
[2] 荀勇. 有机质含量对水泥土强度的影响与对策[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0,(03) .
[3] 孔位学,陆新. 强夯法加固软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1,(04) .
[4] 刘亚莲,梁志松. 建筑物倾斜原因分析和纠偏措施探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2,(03) .
[5] 朱永高. 软土地基承载力试验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02) .
[6] 郝加和,程华龙. 粉喷桩技术加固软土地基[J]安徽地质, 2002,(04) .
[7] 曹松来. 应用硅化—水泥灌浆法快速处理地基[J]安徽地质, 2002,(04) .
[8] 杨克志,仇寅生.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的误差分析[J]安徽地质, 2002,(04) .
[9] 王善龙. 水泥粉喷搅拌桩处理软弱地基的几点认识[J]安徽建筑, 2000,(02) .
[10] 唐贞付. 深层搅拌桩复合地基在滁州地区的应用[J]安徽建筑, 2000,(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3 条
[1] 范益群,孙巍,黄晨,杨宏伟,蔡巍. 大型软土深基坑围护设计及对下穿人民路隧道的保护——外滩交通枢纽基坑围护结构设计[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1)[C], 2009 .
[2] 苏伯芩. 宁波软土流变特性及在稳定性评价中的应用[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 1988 .
[3] 韦杰. 南京次生粘性土工程地质特征研究[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 1988 .
[4] 陈淦,林长永,沈定三. 预压排水砂井加固软土地基经验与教训——福州火电厂工程实例剖析[A]全国第三次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上卷)[C], 1988 .
[5] 阎世骏,王秀艳. 软土地基堆载预压效果探讨[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 1992 .
[6] 郑黎明,李秉生,韩会增. 软土路基后期沉降趋势预测的新方法[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 1992 .
[7] 赵冬生. 浅析碎石桩的作用机理与影响加固地基效果的因素[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二)[C], 1992 .
[8] 王国江. 理论计算地基承载力方法[A]第四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论文选集(三)[C], 1992 .
[9] 齐伟,王清,马丽英. 泥化夹层流变的关联因素及机制分析[A]第五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文集[C], 1996 .
[10] 程全,何丽,李伟,王大千,高力男,马凌,丑述卫. 黑山地区膨胀土中沉管灌注桩的桩基特性[A]2002年中国西北部重大工程地质问题论坛论文集[C], 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