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5 条
[1] 李慧. 肝郁血瘀型宫环出血病病症结合大鼠模型的建立及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
[2] 滕金艳. 调神解郁法针刺治疗郁证(肝气郁结)的临床观察[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3] 刘雯雯. PMS肝气郁证经前舒干预血清对大鼠海马原代神经元ERβ及相关基因mRNA水平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4] 陈志恒. 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雌激素受体β结合活性以及血清雌二醇含量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5] 王凤. PMS肝气郁证大鼠含药血清对原代海马神经元ERβ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6] 宋洪运.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大鼠模型血清递质、激素和代谢组学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7] 田园. 经前期综合征肝气郁证模型大鼠不同脑区ERα、ERβ的分布与表达[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8] 初钰华. 中西医结合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9] 邵春娥. 经前舒颗粒对PMS肝气郁证模型大鼠相关脑区5-HT1AR表达水平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10] 郝星华. 60例不孕症患者焦虑/抑郁状态、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初探[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4 条
[1] 李花. 中医“肝脾相关”的理论和应用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
[2] 崔霞. 儿童抽动障碍的中医体质特点暨泻肝法抗抽动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3] 袁卓珺. 阳虚体质、阴虚体质与脾胃虚寒证、胃阴亏虚证的代谢组学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4] 范春. 穴位埋线对复合衰老模型大鼠HPA轴的调节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5] 段彦苍. 补肾法、疏肝法对促性腺激素预处理小鼠排卵机制影响的比较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11 .
[6] 任健. 慢性胃炎肝郁证大鼠模型表征与胃黏膜细胞凋亡及Bax、Bcl-2表达的相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
[7] 贺立娟. 柴胡疏肝散对肝气郁结证模型大鼠脑局部葡萄糖代谢及多巴胺2型受体干预机制的MicroPET/CT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
[8] 嵇波. 逍遥散证理论研究及临床宏观、微观指标的实验论证[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2 .
[9] 吴先哲. 疏肝理气法对心理应激大鼠胃粘膜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 2002 .
[10] 谷松. 加味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肝郁大鼠模型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5 条
[1] 丛军,蔡淦,张正利,李莉. 肠吉泰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大鼠结肠肥大细胞变化和5-羟色胺表达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06) .
[2] 黄锦军. 按摩结合中药治疗阳痿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导引, 2004,(04) .
[3] 胡淑平,吕圭源,于平野,陈素红,张园,张跃文.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模型及评价初探[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05) .
[4] 王竹风,汪宝军,岳广欣,陈家旭,张巧丽,徐筱颖. 逍遥散对慢性束缚应激大鼠相关脑区GAP-43和Nogo-AmRNA基因表达的调节作用[J]北京中医药, 2009,(11) .
[5] 王秀卿,高贞,郭红,程琰,金玉祥. 慢性应激性高血压动物模型的建立[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03,(04) .
[6] 钟小兰,吕志平,钱令嘉,刘晓华,谭秦湘,张晓刚. 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07) .
[7] 王桐生,谢鸣,张艳霞,阎玥. 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与脑单胺递质的变化及柴胡的干预作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10) .
[8] 徐舒,陈合兵,李洪,张琪,蔡红兵,颜贤忠,吕志平. “肝郁证”大鼠模型的建立及代谢组学的初步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9,(06) .
[9] 俞丕超,张建伟. 妇科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2,(03) .
[10] 蒋荣鑫,李家邦,杨冬花,郑爱华. 健脾、舒肝方药对Th细胞分化信号蛋白钙神经素转录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师杂志, 2003,(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王桐生,谢鸣,张艳霞,阎玥. 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变化及柴胡的干预作用[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8 .
[2] 刘柏炎,蔡光先. 肝脾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 2009 .
[3] 张惠云,薛玲,孙丽. 肝气郁证模型大鼠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检测分析[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4] 董宇,彭成. 肝郁证实验动物模型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 2002 .
[5] 马琴,周德安,王麟鹏,张捷. 中医对抑郁症的古代和现代研究进展[A]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七届精神疾病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 2002 .
[6] 徐志伟,严灿,吴丽丽. 对应用心理应激理论和方法开展中医药实验研究的若干思考[A]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4 .
[7] 乔明琦,张惠云,宗建成,王海军,王海萍,于艳红,张丽美. 肝气逆证大鼠模型下丘脑中单胺类神经递质变化的检测与分析[A]2005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5 .
[8] 孙晓玲,许丽绵. 经前期综合征的中医学研究进展[A]全国中医妇科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6 .
[9] 张子燕,张晓春. 中医药对胃动素影响的研究概况[A]第23届全国中医儿科学术研讨会暨儿科名中医讲习班论文汇编[C], 2006 .
[10] 刘柏炎,蔡光先. 肝脾相关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A]中医药中青年科技创新与成果展示论坛论文集[C],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