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刘洪林. 工夫红茶品质客观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肖宏. 基于电子舌技术的龙井茶滋味品质检测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2] 吴瑞梅. 名优绿茶品质感官评价的仪器化表征研究[D]江苏大学, 2012 .
[3] 张凌云. 不同茶树品种绿茶饮料适制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4] 吕毅. 氟与茶叶品质化学和微生物学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5] 金珍淑. 关于陆羽《茶经》中饮茶观点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5 .
[6] 余芳. 富硒绿茶功能成分的抗氧化和抗肿瘤作用及其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7] 邓放明. 茯砖茶中冠突散囊菌分离培养及其发酵液胞外多糖与应用酶学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7 .
[8] 陆建良. 茶汤蛋白对茶饮料冷后浑形成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8 .
[9] 叶倩. 绿茶和菊花茶饮料色泽褐变机理和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 2008 .
[10] 张祯岘. UV-B对茶叶挥发性化合物形成的影响[D]浙江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02 条
[1] 陈学林. 窨前茶坯坯温对桂花花茶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7) .
[2] 汪建,杜世平,王开明. 茶叶的计算机识别应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0) .
[3] 何奕波,严静. 影响信阳毛尖茶叶品质的因素[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2) .
[4] 周继荣,秦志华. 杜仲绿茶杀青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0) .
[5] 周斌星,王燕,周增志. 普洱茶(熟茶)提取物泡腾片主体配方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1) .
[6] 王静,许磊,张卫明,刘起棠,顾龚平,陆长梅. 不同时期采集的罗布麻茶的品质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 .
[7] 郭丽,林智,吕海鹏,谭俊峰,邵青,彭群华. 基于双磁法的茶叶中磁性物质检验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8) .
[8] 陈念,沈佐民. 基于化学成分检测和SVM分类的茶叶品质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5) .
[9] 张星海,周晓红,唐德松,龚恕. 浙江名茶品质特征及评鉴新技术应用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4) .
[10] 邹佳佳,丁立孝,梁青,丁新. 2种审评法对山东日照绿茶滋味品质的分析比较[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朱旗,任春梅,陈庆余. 再谈茶饮料“冷后浑”的形成与处理[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二卷)[C], 2010 .
[2] 李立祥,王人悦,董瑞霞,黄南山. 红茶汤色分析[A]第四届海峡两岸茶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3] 郭桂义,刘海芳,陈延彪,罗娜. 不同茶树品种桐柏玉叶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比较[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4] 郭丽,郭雅玲,邓长海. 不同干燥工艺对水仙茶饼中儿茶素及其氧化物的影响[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5] 郭桂义,胡强,胡大军,王在群. 信阳毛尖茶春季不同时期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A]全国茶业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6] 龚自明,王雪萍,高士伟. 湖北地方名优绿茶香气组分的GC-MS分析[A]2008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 2008 .
[7] 董青华,孙威江. 中国主要乌龙茶芳香物质研究[A]中国茶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8] 林金科,杨淑彬,王栋,张泽兴,曾雅惠,金心怡. 增湿萎凋对浓香型夏暑乌龙茶苦涩味的影响[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包装与食品工程分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
[9] 潘科,沈强,陈娟,郑文佳. 红茶通氧发酵与自然发酵对比研究[A]第十五届中国科协年会第20分会场: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3 .
[10] 谢文钢,黄福涛,韩楠,李翃舸,唐茜. 古蔺牛皮茶树生化成分及绿茶品质初探[A]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分12茶学青年科学家论坛论文集[C], 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