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6 条
[1] 龙亮. 《金匮要略》痰饮病因机证治与药伍规律探讨[D]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
[2] 牟立楠. 气、血、精辨证理论的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3] 怀其娟. 理冲生髓饮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信号转导基因表达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4] 郑玉蓉. 从肾虚肝郁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机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5] 王桂勤. 祝味菊崇阳学术思想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6] 严淑芳. 《内经》汗法理论及应用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7] 许兰兰. 归术调经汤治疗肥胖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8] 燕欣朋. 心脾相关理论及其与冠心病发病规律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9] 曹觉予. 论气机升降在六经证治中的运用[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10] 赵明. 《伤寒论》汗出证治规律探讨[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1 条
[1] 王涛. 基于医案统计分析的六味地黄丸(汤)及其类方证治分类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2] 那坤. 柔肝颗粒对肝纤维化大鼠TGF-β_1/Smads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3] 潘新丽. 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 2010 .
[4] 颜亭祥. “劳倦过度、房事不节”肾阳虚模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胸腺轴的改变及分子免疫机制的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5] 李林. “治未病”理论与中医综合管理方案对糖尿病风险升高人群的干预[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6] 刘平. 郑寿全运用温热药物理论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7] 曾仁宏. 鼻部常见病症术语的规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8] 成振镛. 出生时期的四时气候节律与体质形成的关系[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9] 宋佳. 经方50味药物在明代13位医家中的用量规律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10] 金秀年. 卫气昼夜运行速度季节性变化对留针时间影响的理论文献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1 条
[1] 张哲,陈德溯. 肺阳、阳虚饮停与小青龙汤刍议[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 1999,(01) .
[2] 许兴国. 三仁汤临床应用进展[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01) .
[3] 吴小明,李如辉. 试论肝阳虚证的确立[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03) .
[4] 张丽霞,吴水盛. 案例教学法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分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6,(03) .
[5] 张宏,王晓戎. 明清时期“大肠癌”外治法浅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2,(05) .
[6] 王宗殿,张伯讷. 简述认识肺阳及肺阳虚的历史过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1991,(04) .
[7] 梅一宁,葛春雷. 浅论后世对李杲甘温除热法之病机的认识[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5,(03) .
[8] 马骏. 痢疾验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6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06,(04) .
[9] 韩岚,彭代银,许钒,汪宁,刘冬,李玉宝,谭秦丽. 桃红四物汤抗血栓形成作用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0,(01) .
[10] 黄琰. 再论“诸病兼从郁治”[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 2011,(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杨峰. 《内经》针灸理论分部思想探讨[A]2009'中国针灸学会文献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2] 吕光耀,周铭心. 李东垣风药应用探讨[A]中华中医药学会方剂学分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 2007 .
[3] 张立平,潘桂娟. 《黄帝内经》运气学胜复理论探析[A]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4] 倪卫东,周春祥. 基于《药方论》探讨运气学说制方理论及其价值[A]中医五运六气理论与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5] 郑洪. 中医地域医学研究刍论[A]全国第十一届中医医史文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张向农,王学芬,王芬娟,宋林宏. 基于古代文献的胃癌相关病证的体质特征分析[A]2009年首届全国中西医肿瘤博士及中青年医师论坛论文集[C], 2009 .
[7] 范永升,谢冠群. 古代及现代文献中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规律的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2010年学术会论文集[C], 2010 .
[8] 王诗忠,蔡树河,陈少清. “通督强脊”理论渊源及其在防治脊椎病的应用[A]全国第六次中国整脊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 2010 .
[9] 黄玉燕,汤尔群,桑希生. 《黄帝内经》“苦味”探析[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 2012 .
[10] 王利锋. 五气经天微探[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二届全国内经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