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71 条
[1] | 张鹏. 杭州市主要绿化树种调节温度效应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2] | 张敬伟. 气候变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电力和铁路运输业的影响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 2010
.
|
[3] | 李志军. 宁夏气候变化及其对植被覆盖的影响[D]兰州大学, 2010
.
|
[4] | 韩世刚. 重庆市高温伏旱气候特征及其预报方案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
[5] | 卞韬. 石家庄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的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
[6] | 刘淑兰. 浙江省自然物候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
[7] | 李晓曼. 广州市城市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
|
[8] | 邵太华. 冬季北大西洋涛动对中国春季气候的影响[D]南京大学, 2011
.
|
[9] | 陈朱. 城市化对春季开花植物物候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
[10] | 赵鲁青. 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区域植被绿期和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5 条
[1] | 王润元.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 2010
.
|
[2] | 张科.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 2010
.
|
[3] | 李冠衡. 从园林植物景观评价的角度探讨植物造景艺术[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
|
[4] | 王庆松. 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
|
[5] | 吴耀兴. 长沙市城区热岛成因及绿地系统缓解热岛效应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6] | 郑江坤. 潮白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动态响应[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7] | 高露双. 长白山典型树种径向生长与气候因子的关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8] | 范伶俐. 广东区域气象水文环境下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9] | 李茜.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10] | 李巧媛. 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青藏高原冰川的变化[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52 条
[1] | 杨峰,査良松. 城市化对城区气温变化影响的分析——以近40年上海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 2008,(23)
.
|
[2] | 蔡哲,李迎春. 气候变化对江西省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7)
.
|
[3] | 韩亚东,于长文,刘雪峰. 京桃春季物候期与气温之间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5)
.
|
[4] | 郑有飞,陈彬彬,赵国强,陈怀亮,吴荣军. 气候变化对植物春季物候影响分析及模拟——以河南郑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6)
.
|
[5] | 曹士民,江和文,员影,杨文艳,迟春艳,钟莉. 盘锦春季旱涝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0)
.
|
[6] | 康桂红,郝兰春,杨宗波,杨瑞峰,徐学义. 2006~2007年泰安暖冬成因分析及其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1)
.
|
[7] | 谭军,师庆东. 西藏地区40年来气候变化动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1)
.
|
[8] | 阎琦,吴艳青,朱宇,马秀红,崔莉敏.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4)
.
|
[9] | 王爱珍,陈江民,李艳,宋林军. 湖南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与热岛效应和纬度的关系[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7)
.
|
[10] | 安光辉,刘运华,郭连云,毛万珍. 1961~2007年共和盆地气温和降水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7)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76 条
[1] | 张爱英,任国玉,郭军,王颖. 近30年我国高空风速变化趋势分析[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
[2] |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
[3] | 任园园,侯钦磊,袁博. 大巴山地区植被覆盖时空分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11
.
|
[4] | 刘燕,张春云,郭文远. 安阳南阳近57年降水变化异同分析[A]经济策论(下)[C], 2011
.
|
[5] | 李海,李颂华.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A]经济策论(下)[C], 2011
.
|
[6] | 张立波. 1961~2010年气候变暖对中国气候生长期的影响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
[7] | 杜健,冯浩,吴普特,张月丽,黄文敏,陈军,高朝,王炳荣,朱守勇,曹超. 棉花生理抗旱与农艺节水技术耦合对产量的影响[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7
.
|
[8] | 陈静. 贵州夏季气温分区变化特征[A]贵州省气象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
[9] | 顾欣,杨绍洪,田鞠萍,潘平珍. 黔东南极端干期日数非均匀性特征分析[A]贵州省气象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0
.
|
[10] | 王纪军,裴铁璠,王安志,关德新,金昌杰. 长白山地区近50年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A]华中区域气象中心成立20周年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 2009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