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7 条
[1] | 柴彦君. 鄂北岗地不同品种冬小麦氮效率差异性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2] | 孟范玉. 不同品质类型小麦HMW-GS积累及GMP粒度分布对灌浆期高温胁迫的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3] | 王广昌. 施氮量对小麦氮素代谢及籽粒谷蛋白大聚合体粒度分布的调节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4] | 贾殿勇. 水分运筹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5] | 高春华. 不同小麦品种耗水特性和产量形成生理基础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6] | 刘蕊. 控释尿素对土壤氨挥发、氮素养分和微生物多样性及小麦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7] | 王竟绍. 密度和氮肥运筹对不同穗型小麦产量和品质性状影响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8] | 朱德涛. 中粳稻旱直播高产群体质量及配套技术措施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9] | 吴延华.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麦生产密肥调控技术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10] | 蔺艳春.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地小麦籽粒灌浆的影响[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3 条
[1] | 姚凤娟.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
[2] | 郑成岩. 土壤水分与耕作方式对冬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碳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3] | 王平. 不同氮效率类型小麦氮代谢差异及其机理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4] | 鞠昌华. 利用地—空高光谱遥感监测小麦氮素状况与生长特征[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
[5] | 王宜伦. 超高产夏玉米氮肥运筹效应及其生理基础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10
.
|
[6] | 王大成. 利用生态因子和遥感分区对小麦品质监测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
[7] | 王连敏. 寒地水稻秕粒形成的源库调节[D]东北农业大学, 2000
.
|
[8] | 陆巍. 水稻光合功能衰退与Rubisco结构与功能变化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0
.
|
[9] | 王俊儒. 施氮条件下供水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
[10] | 翟丙年. 供水条件下施氮对作物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18 条
[1] |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张永丽. 不同土壤肥力下强筋小麦适宜施氮量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1,(05)
.
|
[2] | 王旭清,王法宏,李升东,于振文,李增嘉. 垄作栽培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3,(06)
.
|
[3] | 张敏,蔡瑞国,张坤普. 小麦面团稳定时间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4,(03)
.
|
[4] | 孙茂真,刘延涛,刘仲兰,王锡久,田霄凌,郭春荣. 不同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3)
.
|
[5] | 王浩,马艳明,赵春,刘志勇,宁堂原,焦念元,李增嘉. 优质小麦品种(系)在不同土壤类型上的品质差异[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5)
.
|
[6] | 周忠新,于振文,许卫霞,魏守江. 氮磷钾用量及配比对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3)
.
|
[7] | 孙慧敏,于振文,颜红,史桂萍. 不同土壤肥力条件下施磷量对小麦产量、品质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3)
.
|
[8] | 冯波,王法宏,刘延忠,金桂芳.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6)
.
|
[9] | 孟维伟,于振文. 施氮量对济麦20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1)
.
|
[10] | 丁晓义,姜鸿明,严美玲,于经川,陈永娜,孙晓辉. 胶东半岛冬小麦9750kg/hm~2超高产品种类型筛选及群体质量指标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 蒋跃林,张庆国,张仕定,岳伟,姚玉刚.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小麦营养品质的影响[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5
.
|
[2] | 于振文,田奇卓,潘庆民,岳寿松,姜东,王东.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 2004
.
|
[3] | 郭天财,朱云集,王晨阳,沈天民,吕平安,马冬云,王永华. 河南省不同穗型小麦品种超高产栽培技术体系探讨[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
[4] | 石玉,于振文. 施氮量及底追比例对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含量和氮平衡的影响[A]全国小麦栽培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
[5] | 李雁鸣,赵英穆,史秀捧,谢志肖,高树凯. 几种栽培措施对强筋冬小麦品种藁8901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7
.
|
[6] | 张睿,王哲笃,任富平,刘党校,李必运. 追氮对小偃22生物学特性及产量的效应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栽培专业委员会换届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7] | 林琪,位东斌,刘培利,潘波,王月福. 小麦中后期追施氮肥对蛋白质品质的影响[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 1993
.
|
[8] | 杨太新,刘树欣,李雁鸣,张立言. 应用~(32)P研究小麦对磷素的吸收利用规律初报[A]第一届全国青年作物栽培作物生理学术会文集[C], 1993
.
|
[9] | 孙智,刘瑞国,于娜,高宏艳,谷淑湘. 不同氮肥施用量下小麦光合器官对千粒重贡献的影响[A]2007自然科学学术论文(土壤肥料与农业可持续发展)[C], 2007
.
|
[10] | 黄绍文,金继运,董悦厚,何萍,徐恒永,杨俐苹. 追肥运筹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青年土壤暨第三届全国青年植物营养与肥料科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