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1 条
[1] 刘娜. 东中国海热通量及热收支变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汪小康. 对一次大别山中尺度强对流系统的水分循环过程和非绝热加热过程的分析研究[D]南京大学, 2011 .
[3] 廖荣伟. 中国东部季风湿润区大气水分收支特征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4] 钟珊珊. 青藏高原大气热源结构特征及其对中国降水的影响[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5] 郝立生. 华北降水时空变化及降水量减少影响因子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6] 李茜.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7] 张新主. 西南地区水汽输送特征分析[D]湖南师范大学, 2011 .
[8] 田雨. 长江上游复杂水库群联合调度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 2012 .
[9] 叶正伟. 江淮下游典型平原水网地区水循环变异的洪涝响应研究[D]南京大学, 2011 .
[10] 居丽玲. 河北省春秋季层状降水云系宏微观结构观测和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71 条
[1] 彭模,韩雪,陈茂钦. 中国夏季降水雨型雨带与印度洋海温变化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9) .
[2] 郝立生,闵锦忠,史印山. 1961~2008年华北地区降水变化内在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4) .
[3] 高安春,高庆秀,申培鲁,刘圣娟. 1961~2005年临沂市6月降水及成因探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5) .
[4] 赵林,陈玉春,吕世华,李锁锁. 青藏高原夏季下垫面植被变化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0) .
[5] 彭莉莉,罗伯良,张超. 洞庭湖区域夏季降水与全球大洋海温异常关系的SVD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3) .
[6] 高安春,申培鲁,李秉文,胡燕,于艳敏,朱义青. 鲁南夏季降水与南亚高压及大气环流的关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7) .
[7] 鞠红霞,赵蓓,郭一飞,刘华玮,高荣斌. 泰州市农业气象服务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01) .
[8]Simulation of Extreme Climate Events over China with Different Regional Climate Models[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1,(01) .
[9] 李欣欣,邵雪梅. 东亚夏季风影响下的中国东部降雨空间特征格局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10] 朱晓琳. 民国前期(1912—1927)荆江两岸地区洪水灾害特征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2006,(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刘银峰,董芹,雷正翠,马天骄,霍焱. 常州地区梅雨季节的气候特征及其与大气热源的关系[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2] 邢一夫. 闽江洪水资源化的可行性分析[A]福建省第十三届水利水电青年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9 .
[3] 周兵. 2003年淮河大水与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03.7淮河大水的水文气象学问题”分会论文集[C], 2003 .
[4] 陈先清,黄汉中. 诸暨汛期降水异常的环流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5 .
[5] 王建波,刘秦玉,张苏平,姚圣贤. 华北5月降水年代际变化[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5 .
[6] 宁亮,钱永甫. 北非和青藏高原感热振荡特征及其与我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关系[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5 .
[7] 王庆,孙即霖,龚佃利. 东亚夏季风对山东夏季降水的影响[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5 .
[8] 刘毅,何金海,王黎娟,段相宏. 近40年重庆地区夏季降水的气候特征[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5 .
[9] 谌芸,李强,李泽椿. 青藏高原东北部大到暴雨的气候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 2005 .
[10] 李永华,高阳华,韩逢庆,向鸣,唐云辉,何永坤. 重庆地区年气温与降水变化特征及其对NPP的影响[A]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