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 条
[1] 杨柳. 头针结合康复体位及高压氧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 2011 .
[2] 陈燕. 丙泊酚及电针刺激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SOD和IL-1β含量的影响[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3] 付玉荣. 双歧杆菌脂磷壁酸延缓衰老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 2004 .
[4] 张慧. 逆针对自然更年期大鼠生殖内分泌及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
[5] 韩冰冰.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及神经元caspase-3、NT-3表达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 .
[6] 王中成. 库拉索芦荟多糖促创面愈合作用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 2005 .
[7] 禹金涛. 电针足三里对MCAO大鼠海马微区血流量及微血管内皮细胞NOS、P-GP表达的影响[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5 .
[8] 石桂芳. 益智仁中神经保护成分的分离与活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6 .
[9] 饶晓丹. 电针任脉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
[10] 范英丽. 脾气虚证模型大鼠肝组织SOD活性、端粒长度变化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6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汤轶波. 通络救脑注射液抗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损伤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2] 田元祥. 醒脑启智胶囊及药物血清对反复脑缺血再灌注小鼠及嗜铬细胞瘤PC12细胞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 2004 .
[3] 李晓泓. “逆灸”对佐剂性关节炎的影响及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4 .
[4] 李卫红. “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细胞生物学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
[5] 张秀丽. 梓醇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6] 石作荣. 女性生存质量、衰老征象及衰老机制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0 .
[7] 刘洋. 基于“毒损脑络”病机理论的阿尔茨海默病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4 条
[1] 杨素萍,田嘉铭,孙东晓,甄攀. HPLC法测定芦荟中芦荟苷的含量及其色谱图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2,(21) .
[2] 李绍芝,刘强,谢梦洲,谢英. 参芪心复康对心气虚细胞模型β1受体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 2004,(04) .
[3] 郑重,胡晓梅,田理,张泉,温国伟,曹雪明,王川平,宋开源. 电针改善颈源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慢性内耳缺血的实验研究[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3) .
[4] 王洪侠. 桑叶及桑白皮对老龄小鼠脾细胞DNA氧化损伤的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
[5] 林文弢,陈景岗,翁锡全,黄森. 有氧运动及芦荟对糖尿病大鼠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5,(06) .
[6] 徐伟. 脑缺血兴奋神经毒性损伤的中医药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 2007,(05) .
[7] 邓阳勇,扈凤平. 芦荟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湖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4,(06) .
[8] 刘裕民. 电针药氧结合对脑卒中急性期意识障碍患者的催醒[J]河南医药信息, 2002,(23) .
[9] 李晓泓,张露芬,解秸萍,孙红梅,李学武,李辉,翟景慧,周登芳 ,田阳春,许红,吴海霞,郑玲. 艾灸预处理对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下丘脑HSP70的影响及保护机制研究[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5,(04) .
[10] 李卫红,青雪梅,李澎涛. 从络论治脑病的中药研发思维探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6,(0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樊凌,常小荣. 针刺对脑缺血耐受机制可调性展望[A]第三届全国中医药免疫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 2006 .
[2] 郑重,田理. 电针改善颈源性感觉神经性听力损失和慢性内耳缺血的实验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嗓音言语听力医学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