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7 条
[1] 韩月娇. 基于RS的阜新地区自然生态修复监测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9 .
[2] 申莉莉. 中国典型天气系统影响下沙尘传输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苏本营. 沙地草地散养柴鸡取食规律及其对草地生产力影响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4] 姬生勋. 黄泛沙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风蚀规律及影响机制[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5] 韦立伟. 几种典型沙生灌木防护林防风效果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6] 匡静. 西北干旱区土遗址盐渍风蚀效应试验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7] 杨宗英. 阿拉善盟沙尘暴监测预报业务系统[D]内蒙古大学, 2011 .
[8] 杨玲. 河北省气溶胶时空格局的影响因子定量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1 .
[9] 周瑞荣. 阴山北麓表土与土默特平原大气降尘的相关性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
[10] 张小军. 基于RS和GIS的苏尼特右旗草地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5 条
[1] 赵锦梅.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高寒地区水土保持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2] 毕德仓. 微波调制测风激光雷达新方法和激光雷达测量温度关键技术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钱一武. 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修复综合效益价值评估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4] 李元恒. 基于系统实现的土地划区分级督察及预警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1 .
[5] 刘超. 中国北方沙漠—黄土系统的选频释光特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11 .
[6] 李锦荣. 基于RS和GIS的沙尘暴灾害风险评价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7] 王建伟. 油蒿灌木林钻蛀性害虫生物生态学与生态调控体系构建[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8] 严耿升. 干旱区土质文物劣化机理及材料耐久性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9] 张蓉. 中国气溶胶中重金属的特征、来源及其长途传输对城市空气质量及海域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D]复旦大学, 2011 .
[10] 岑世宏. 京津唐城市群大气PM_(10)和PM_(2.5)理化特征及健康效应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35 条
[1] 史社裕,白增飞,李炳. 风蚀沙埋对毛乌素沙地植物的影响及其防治[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15) .
[2] 赵沛义,妥德宝,郑大玮,段玉,李焕春,闫伟,姚俊卿. 野外土壤风蚀定量观测方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9) .
[3] 邓卓,霍星远,李书君,刘鹏飞. 朝阳地区沙尘天气发生规律及天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 .
[4] 黄阁,盛永,张宁娜. 辽宁沙尘暴特点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3) .
[5] 刘丽丹,谢应忠. 沙漠化过程中土壤生物学性状变化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22) .
[6]Elemental Composition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 in Winter at Datong City, Shanxi Province, China, and Its Impact on Beijing[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09,(06) .
[7] 张凯,高会旺. 东亚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源和汇[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03,(03) .
[8] 程彬彬,林波. 遥感监测沙尘暴的研究进展及趋势[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7,(06) .
[9] 肖锦华. 中国城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研究进展及治理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9,(04) .
[10] 何钢,刘鸿雁. 河北坝上地区及浑善达克沙地植被演化及其与风沙活动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7 条
[1] 文乐琴,白中科,李萌,方勇,许多. 浑善达克沙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以内蒙古正镶白旗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2] 张雪艳,徐新良. 1982-2003年蒙古高原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
[3] 刘铁军,荣浩,何京丽,刘艳萍,高永. 地质统计学法在土壤风蚀研究中的计算方法探讨[A]全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及生态修复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4] 张小玲,程丛兰,谢璞,王迎春,徐晓峰,刘伟东. 连续强沙尘天气的发展和时空演变机制的数值模拟[A]奥运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5] 任万辉. 沈阳市近五年沙尘天气及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 2008 .
[6] 韩永伟,高吉喜,拓学森. 门头沟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 2008 .
[7] 李红丽,谷雨,董智.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沙尘天气变化规律及防治对策[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10 .
[8] 王石英,蔡强国,吴淑安. 首都圈地区土地退化及其水土保持监测与治理措施[A]全国第一届水土保持监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1 .
[9]主要参考文献[A]内蒙古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内蒙古自治区2005年自然科学学术年会优秀文集[C], 2005 .
[10] 孙燕,张秋文,王乘. EOS/MODIS遥感技术在我国区域水土流失调查与监测中的应用展望[A]全国国土资源与环境遥感技术应用交流会论文文集[C],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