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37 条
[1] 陈晓安. 黄土丘陵沟壑区坡面土壤侵蚀规律与坡面侵蚀经验模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2] 崔普伟. 基于单元流域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岔巴沟流域次暴雨产沙经验模型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3] 张子雪. 鲁中南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规律及蓄水保土功能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4] 张荣华. 桐柏大别山区土壤侵蚀特征及敏感性评价[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5] 付明庆. 大巴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及演化[D]西北大学, 2011 .
[6] 蔡道明. 三峡库区湖北段水土保持数据库建设及其应用[D]华中师范大学, 2011 .
[7] 李艳丽. 黄土地区土壤侵蚀特征及生态修复研究[D]华北水利水电学院, 2011 .
[8] 胡辉. 用人工降雨法进行扰动高沙土侵蚀规律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9] 付艳玲. 近50年来黄河中游典型流域水沙变化趋势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10] 马宁. 陕北淤地坝现状调查与效益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 条
[1] 丁晓东. 农田养分流失风险评价及养分平衡管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2] 程复. 黄土丘陵沟壑区生态恢复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河川径流泥沙影响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3] 孟万忠. 历史时期汾河中游河湖变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1 .
[4] 徐勤学. 紫色土区主要农业活动对坡面土壤侵蚀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5] 石迎春. 基于GIS/RS的砒砂岩区沟沿线演化影响因素及侵蚀风险度评价[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 .
[6] 袁东海. 红壤小流域水土流失规律及防治措施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2 .
[7] 郭新波. 红壤小流域土壤侵蚀规律与模型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8] 李勉. 小流域侵蚀速率与产沙关系的~(137)Cs、~(210)Pb_(ex)示踪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9] 孔正红.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优化生态—生产范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2 .
[10] 桑广书. 黄土高原历史时期地貌与土壤侵蚀演变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5 条
[1] 史兴民. 关于农业地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
[2] 孔繁栋. 丘四区地貌和坡沟形态相似性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20) .
[3] 伍铁牛,付秋萍,范冬庆. 更新世黄土高原强烈侵蚀期发生的环境条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1,(09) .
[4] 杨华. 山西吉县黄土区切沟分类的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1,(01) .
[5] 魏天兴,朱金兆. 黄土残塬沟壑区坡度和坡长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01) .
[6] 朱金兆,魏天兴,张学培. 基于水分平衡的黄土区小流域防护林体系高效空间配置[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Z1) .
[7] 魏天兴. 黄土区小流域侵蚀泥沙来源与植被防止侵蚀作用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2,(Z1) .
[8] 王玉杰,解明曙,张洪江,常书平. 长江中上游花岗岩山地坡面相对平衡坡度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8,(06) .
[9] 凌子燕,刘锐.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水蚀区土壤侵蚀分析——以窟野河流域为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10] 陈廷方,崔鹏. 西昌-攀枝花高速公路路堤土壤侵蚀实验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王现国,刘涛,杨建斌,葛雁. 豫西黄河中游土壤侵蚀现状分析[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8年卷(中册)[C], 2008 .
[2] 刘琳,刘雪华. 黄土高原北部多沙粗沙区土壤侵蚀敏感性变化评价[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10 .
[3] 王随继,方海燕. 黄河三角洲造陆面积与输沙量及河道演变关系探讨[A]海峡两岸环境与资源学术研讨会学术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