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 条
[1] | 易贤军. 湖南会同毛竹林土壤水源涵养及生物量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2] | 田野. 基于施肥处理不同起源毛竹林生物量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 2011
.
|
[3] | 封焕英. 毛竹专用矿渣肥养分释放规律及其效应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
|
[4] | 王芳. 保护竹林植物多样性的营林技术措施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
.
|
[5] | 孙祥. 黄纹竹生物学特性与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
[6] | 庄红蕾. 上海崇明岛水杉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动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2
.
|
[7] | 李生. 福建优良乡土阔叶树种选择评价与栽培模式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2
.
|
[8] | 高培军. 绿竹笋用林丰产机理与栽培技术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3
.
|
[9] | 封磊. 杉木人工林不同经营类型林木生长与竞争效应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03
.
|
[10] | 陈玉华. 篌竹无性系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 高述超. 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2] | 苏春花. 箬竹林结构特征及竹叶生物活性成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
[3] | 杨超.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的定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
[4] | 王新凯. 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
[5] | 贾燕芳. 竹笋加工废弃物中纤维再生利用研究及产业链设计[D]浙江大学, 2011
.
|
[6] | 郭起荣. 厚壁毛竹的种质性状及其繁育研究[D]中南林学院, 2003
.
|
[7] | 赵敏. 中国主要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和碳收支评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 2004
.
|
[8] | 肖丽霞. 绿竹笋采前品质相关影响因素和采后生理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
[9] | 王太鑫. 巴山木竹种群生物学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5
.
|
[10] | 郭晓敏. 毛竹林平衡施肥及营养管理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0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4 条
[1] | 张贵啅. 杉木混交林生长与生物量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21)
.
|
[2] | 向梓昌,张运文,杨圣芳. 杉竹混交林分毛竹生长特性数值分析[J]湖北林业科技, 1999,(01)
.
|
[3] | 陆新邦. 毛竹纸浆竹林均匀度及整齐度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 2009,(04)
.
|
[4] | 陈存及,黄克福,陈荣富,高兆蔚,蔡元晃,李宝银. 福建省毛竹区划研究——Ⅱ毛竹垂直区划与生产力评价[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2,(02)
.
|
[5] | 罗发潘,林汉洲,周东雄,林文豪,江光明. 竹阔混交林分毛竹生产力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97,(01)
.
|
[6] | 陈爱玲,林德喜,张国防,陈世品. 杉木施肥17年后土壤养分的变化[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03)
.
|
[7] | 张国防,缪碧华. 毛竹经营管理的研究进展[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0,(04)
.
|
[8] | 陈卓梅,郑郁善,黄先华,王舒凤,董林水,陈礼光. 秃杉混交林生产力和林分结构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02)
.
|
[9] | 王舒凤,郑郁善,陈雄,陈礼光,林宇,董林水. 木麻黄湿地松混交林生物量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1,(02)
.
|
[10] | .丁贵杰.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Ⅰ.不同造林密度生物量及密度效应[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03,(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