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 徐小芳. 家蚕微孢子虫与菜粉蝶微孢子虫的形态学与系统发育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 2011
.
|
[2] | 潘敏慧.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SCM_8的研究及Endoreticulatus bombycis SSUrRNA核酸序列的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 2001
.
|
[3] | 孙胜. 家蚕微粒子(Nosema bombycis)种群数量动态及防治技术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01
.
|
[4] | 周成. 家蚕微孢子虫表面蛋白P32.7的分离纯化及P30.4基因相关领域分析[D]西南农业大学, 2002
.
|
[5] | 韦亚东. 家蚕微孢子虫的原位杂交检测技术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2
.
|
[6] | 刘加彬. 家蚕微孢子虫cDNA文库的构建、EST数据分析及应用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3
.
|
[7] | 刘仁华. 龙眼卷叶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微孢子虫的生物学分类及相关感染性问题的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4
.
|
[8] | 徐杰. 家蚕成品卵微粒子病检验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
[9] | 刘强波. 微孢子虫表面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 2005
.
|
[10] | 温发园. 病原物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致病性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8 条
[1] | 王晓芬,王应和,胡祚忠,谈廷桂,陈义安. 灰蜗牛微孢子虫感染家蚕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9)
.
|
[2] | 王丽君,许金山,周泽扬. 柞蚕免疫系统相关基因ApTOLL1的克隆及两种蚕微孢子虫感染下的诱导表达[J]安徽农业科学, 2012,(19)
.
|
[3] | 宗浩,王成善,孙胜,杨小蓉,何献君,陈颉. 家蚕血液中微粒子Nosema bombycis种群增殖模型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
|
[4] | 鲁兴萌,吴海平. 桑蚕微粒子的胚种传染率[J]蚕桑通报, 2001,(03)
.
|
[5] | 肖仕全,潘敏慧,万永继,鲁成,唐良彤,宋志光. 家蚕病原微生物的交叉感染研究[J]蚕学通讯, 2003,(03)
.
|
[6] | 陈秀. 家蚕微粒子病原的分子生物学研究[J]蚕业科学, 1997,(03)
.
|
[7] | 蔡平钟,徐兴耀,黄自然,卢铿明,庄楚雄,邵寒霜,刘志昕,郑学勤. 家蚕微孢子虫PCR检测的研究[J]蚕业科学, 1997,(04)
.
|
[8] | 高永珍,黄可威,戴祝英,张双全. 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蛋白质化学性质的研究[J]蚕业科学, 1999,(02)
.
|
[9] | 王见杨,黄可威. 用RAPD技术检测不同来源微孢子虫基因组DNA多态性[J]蚕业科学, 1999,(03)
.
|
[10] | 郑祥明,杨琼,黄炳辉,廖森泰,方定坚,黄星光,余爱群,徐兴耀,卢铿明. 家蚕分离的微孢子虫Vairimorphasp.MG_4的研究[J]蚕业科学, 1999,(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