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7 条
[1] | 赵琦. 水氮互作对不同基因型小麦氮素积累、HMW-GS含量及GMP粒度分布的调控[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2] | 刘然方. 普通小麦—中间偃麦草杂交后代的选育及细胞生物学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
[3] | 姜焕焕. 小麦Glu-Blal/Glu-Bli和Glu-A3e/Glu-A3c近等基因系间的遗传效应[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
.
|
[4] | 王正阳. 部分小麦品种醇溶蛋白和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的组成及其对品质的作用[D]河南农业大学, 2011
.
|
[5] | 郝晨阳. 甘肃春小麦种质资源贮藏蛋白遗传变异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1
.
|
[6] | 张志清. 应用分子标记研究四川小麦遗传多样性[D]四川农业大学, 2001
.
|
[7] | 曹莉. 当前黄淮冬麦区小麦品质性状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
.
|
[8] | 周维. 杂种小麦高效制种技术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
|
[9] | 肖本泽. 小麦—黑麦远缘杂交后代外源种质的细胞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鉴定[D]四川农业大学, 2002
.
|
[10] | 梁静静. HMW-GS(1Dx5+1Dy10)亚基基因转化小麦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3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 姚凤娟. 施氮和花后灌溉对强筋小麦籽粒产量和品质的调控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
[2] | 吴秀菊. 春小麦不同HMW-GS组成类型醇溶蛋白积累及氮肥调节效应[D]东北农业大学, 2002
.
|
[3] | 张立平. 普通小麦品质性状遗传与QTL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3
.
|
[4] | 杨学举. 小麦蛋白成分和淀粉特性对面包品质的影响及品质改良应用[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5] | 杨新泉. 六倍体小麦(AABBDD)SSR标记遗传差异及HMW-GS多态性比较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
[6] | 晏本菊. 中国西南麦区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优质育种的生化遗传基础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4
.
|
[7] | 张志清. 四川小麦转基因技术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4
.
|
[8] | 张晓科. 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Dx5(+Dy10)的分子选择及效果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
.
|
[9] | 高翔. 小麦(T.aestivum)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遗传变异特性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10] | 孙霞. 西尔斯山羊草和双角山羊草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基因的分子克隆[D]东北农业大学, 2004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4 条
[1] | 刘宁涛,邵立刚,王岩,李长辉,马勇,车京玉,高凤梅,张起昌. 不同育种阶段主栽品种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09,(17)
.
|
[2] | 彭涛,高燕,成东梅,赵伟峰,司清林,于金林. 面包小麦育种早代品质鉴定方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1)
.
|
[3] | 张素勤,李鹏,耿广东,张庆勤. 小麦远缘杂交后代的高分子量麦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
.
|
[4] | 郑竹,李鹏,张素勤,徐如宏,任明见,张庆勤. 一粒葡8-5-2和P5小麦杂交后代种子贮藏蛋白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1)
.
|
[5] | 化斌,高庆荣,王瑞霞,王雪琴. Ta1小麦轮选群体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组成分析[J]西北植物学报, 2004,(05)
.
|
[6] | 陈燕珍,杨继华. 水稻不同生育期蛋白质变化与育性关系的探讨[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2)
.
|
[7] | 韦一能,陈元发,陈国汉,陈全斌. 花生蛋白质的亚基组成及分子量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01)
.
|
[8] | 刘自成,杨虓,谢惠民. 陇东旱塬冬小麦育成品种(系)HMW-GS组成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02)
.
|
[9] | 温之雨,安振营,宋立彦,张艳敏,赵和,丁占生. 河北省中南优质区试小麦HMW-GS遗传变异分析[J]河北农业科学, 2004,(02)
.
|
[10] | 赵虹,王西成,李铁庄,汤其林,田云峰,吕凤荣,苗玉芳. 河南省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分析[J]华北农学报, 2000,(03)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