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 条
[1] | 石从广. 油菜EMS诱变群体的构建以及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等位多态性与油脂品质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
[2] | 彭琦. 与甘蓝型油菜脂肪酸组分形成相关新基因的克隆[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
[3] | 田露申. 甘蓝型油菜异源白花性状的遗传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
[4] | 栗现芳. 小麦多子房性状SSH文库的构建及其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表达[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5] | 曾新华. 不同诱变方法对油菜种子诱变效果及突变体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6] | 张立武. 甘蓝型油菜每角粒数的遗传和主效QTL的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 2010
.
|
[7] | 朱亚娜. 油菜种子油脂基因的定位及温度对种子油分积累影响的分子机制[D]浙江大学, 2011
.
|
[8] | 孙万仓. 中国芸芥的分布、类型划分及油菜-芸芥杂交亲和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0
.
|
[9] | 吴晓林. 用分子标记预测植物和动物杂种优势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0
.
|
[10] | 朱卫平. 野生黄花蒿的引种驯化和高青蒿素含量栽培品种选育目标性状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5 条
[1] | 程辉,王友华,何道君,柳世君,蓝黎明,余新春,卢兆成,胡建涛. 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328AB的选育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1)
.
|
[2] | 傅廷栋. 中国油菜生产和品种改良的现状与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 2000,(01)
.
|
[3] | 余华胜,张冬青,张尧锋,朱国富,苏强,林宝刚,丁厚栋. 甘蓝型油菜三隐性核不育系ZH1A制种技术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07)
.
|
[4] | 董云,方彦. 我国克服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育性不稳定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9)
.
|
[5] | 白生文,范惠玲. 自交不亲和植物自交亲和性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9)
.
|
[6] | 何佳平,张从合,江力,陈金节,梅加法,陈献生,俞恰恰,曹树青. 杂交油菜品种及其亲本品质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2)
.
|
[7] | 曾川,徐洪志,廖淑梅,伊淑丽,黄涌. 三峡库区10个芥菜型油菜品种的SSR标记聚类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01)
.
|
[8] | 范惠玲,孙万仓,张芬琴,肖占文. 芸芥自交不亲和系S等位基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1)
.
|
[9] | 侯喜林,曹寿椿,吴志行. 十字花科作物几种主要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及其利用(下)[J]长江蔬菜, 1999,(06)
.
|
[10] | 牟芝兰,罗鹏,杨毅,高福利. 川西草地高亚麻酸植物播娘蒿的初步研究[J]草业科学, 1997,(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陈光尧,王国槐,罗峰. 油菜辐射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