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高猛. 向日葵染色体C-分带及其荧光原位杂交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
[2] | 翟胜. 沙芥营养生长时期生育规律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2
.
|
[3] | 杨蕊菊. 小黑麦抗旱生态适应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03
.
|
[4] | 吴金华. 普通小麦—黑麦抗白粉病衍生系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5] | 张红. 引进CIMMYT小黑麦的鉴定及其遗传多样性分析[D]山东农业大学, 2005
.
|
[6] | 王秀娟. 我国部分冬、春小麦1BL/1RS易位系的A-PAGE检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
|
[7] | 王晓光. 利用杀配子染色体和电离辐照诱导普通小麦—冰草染色体易位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
[8] | 张珊珊. 普通小麦×八倍体小黑麦杂种后代的形态学和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10
.
|
[9] | 卢红芳. 普通小麦及其近缘种根系性状的比较研究与利用[D]河南农业大学, 2010
.
|
[10] | 李金荷. 小麦×小黑麦及小麦×8X小偃麦抗条锈病杂交后代分子细胞遗传学分析[D]甘肃农业大学, 2013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 条
[1] | 张红,王万新,刘丽云. 小黑麦在小麦遗传改良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2)
.
|
[2] | 李淑梅,程万莲,马俊. 利用Ph基因诱导小麦外源染色体易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0)
.
|
[3] | 王广金,武镛祥. 小黑麦与小偃麦三属间杂交的研究[J]东北农学院学报, 1989,(04)
.
|
[4] | 高明君. 染色体分带技术在植物染色体工程中应用的某些途径[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0,(01)
.
|
[5] | 梁权. 小黑麦做旱地小麦育种材料的研究[J]甘肃农业科技, 1985,(10)
.
|
[6] | 田锡箴,林玉霞,兰开龙,赵廷芳. 小黑麦减数分裂与群体整齐度、结实率的相互关系[J]华北农学报, 1993,(03)
.
|
[7] | 乔景波,李集临. 小麦-黑麦易位系的诱发与鉴定[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0,(04)
.
|
[8] | 张延滨,李集临. 三种间杂交[(六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F_1×八倍体小黑麦]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1993,(04)
.
|
[9] | 周小鹭,李集临. 八倍体小黑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的细胞遗传学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07,(01)
.
|
[10] | 朱凤绥,田自强,程尧楚. 植物染色体Giemsa分带新技术(F——BSG法)及其应用[J]湖南农学院学报, 1980,(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