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8 条
[1] | 田芳. 甘蓝型油菜A8连锁群含油量QTLs及其遗传累赘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9
.
|
[2] | 吴林园. 四种形态类型诸葛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3] | 李丹. 中国白菜型油菜低芥酸基因源的发掘及其FAE1基因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
.
|
[4] | 王学芳. 白菜类蔬菜种质资源在油菜育种中的应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5] | 邵玉娇. 不同光强下油菜品质形成的生理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6] | 马长珍. 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杂优1号”选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
[7] | 董文俊. 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双低”油菜籽、粕在奶牛日粮中应用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6
.
|
[8] | 郭经宇. 甘蓝型油菜脂肪酸延长酶1基因FAE1的克隆、载体构建、原核表达及转基因拟南芥的初步研究[D]四川大学, 2006
.
|
[9] | 蒋俊. 雅安黄油菜籽粒颜色及含油量遗传变异与群体改良初步效果[D]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
[10] | 陈金波. 黄连木FAE1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D]北京林业大学, 2009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5 条
[1] | 石从广. 油菜EMS诱变群体的构建以及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等位多态性与油脂品质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
[2] | 杨燕宇. 甘蓝型油菜SSR分子标记图谱构建和油酸含量QTL定位[D]湖南农业大学, 2011
.
|
[3] | 戚存扣. 甘蓝型油菜主要农艺品质性状遗传体系和杂种优势改良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2
.
|
[4] | 张海珍. 油菜籽品质性状的胚、细胞质和母体遗传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 2004
.
|
[5] | 胡立勇. 油菜品质形成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6] | 张书芬. 甘蓝型油菜重要农艺和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及遗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7] | 李晓丹. 油料作物种子脂肪酸累积模式及相关基因的克隆与序列比较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
[8] | 高必军. 甘蓝型油菜napin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几个重要农艺性状的初步QTL定位[D]四川农业大学, 2007
.
|
[9] | 张洁夫. 甘蓝型油菜无花瓣和脂肪酸的遗传与分子标记[D]南京农业大学, 2007
.
|
[10] | 陈光尧. 高芥酸甘蓝型油菜资源的创制及相关基因的克隆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8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3 条
[1] | 王毅,郭高,赵仁渠,孙永玲. 菜籽油脂肪酸成份及其芥酸研究的起因和现状[J]安徽农业科学, 1986,(03)
.
|
[2] | 肖龙,罗鹏. 诸葛菜的研究现状与开发前景[J]西北植物学报, 1994,(03)
.
|
[3] | 官春云
,王国槐. 油菜品质育种的研究——Ⅱ.湘油5号油菜芥酸含量的基因分析[J]湖南农学院学报, 1986,(01)
.
|
[4] | 吴关庭,郎春秀,陈锦清. 工业用高芥酸油菜育种与应用[J]核农学报, 2007,(04)
.
|
[5] | 石从广,孟华兵,姜宇晓,朱亚娜,陈明训,郭万里,蒋立希. 甘蓝型油菜EMS诱变二代农艺与籽粒品质性状的变异与TILLING库的构建[J]核农学报, 2010,(06)
.
|
[6] | Cloning of fatty acid elongase1 gene and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A and C genome in Brassica species[J]Science in China(Series C:Life Sciences), 2007,(03)
.
|
[7] | 武玉花,肖玲,吴刚,卢长明. 芸薹属植物脂肪酸延长酶基因FAE1的克隆与A/C基因组的分子鉴别[J]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2007,(01)
.
|
[8] | 戚存扣,浦惠明,傅寿仲. 甘蓝型油菜F_2群体主要脂肪酸含量间的相关与回归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 1993,(04)
.
|
[9] | 傅寿仲. 中国油菜品质育种进展[J]江苏农业学报, 1999,(04)
.
|
[10] | 李子先,曹熙德,张作仕,贾勇炯. 野生种质诸葛菜的研究[J]生物学杂志, 1991,(05)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