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9 条
[1] | 胡邦琦. 中国东部陆架海泥质沉积区的物源识别及其环境记录[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2] | 巴雅尔塔. 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群落花期物候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
[3] | 韩美仙. 基于药物重量实测的经方本原剂量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4] | 赵传湖. 全新世东亚地区气候时空演变及古气候定量重建[D]南京大学, 2009
.
|
[5] | 周景勇. 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6] | 郝二旭. 唐五代敦煌农业专题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
[7] | 商志文. 天津海域表层沉积硅藻分布特征及其全新世古环境指示意义[D]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1
.
|
[8] | 李茜. 近千年东亚夏季风的演变与中国东部旱涝分布[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
[9] | 郝建杰. 《诗经·国风》地域性考论[D]上海大学, 2011
.
|
[10] | 惠夕平. 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的鲁东南沿海地区史前至汉代聚落考古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05 条
[1] | 陈碧珊,潘安定,李冰. 有序聚类方法在沉积物粒度分带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5)
.
|
[2] | 张强,朱诚. 南京江北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的沉积学研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
|
[3] | 周迎秋,王心源,支小勇. 通济渠由水运到陆运交通功能的转型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
|
[4] | 朱维民,黄世祥,范东光. 安徽沿江地区旱涝规律及其未来趋势[J]安徽农学院学报, 1988,(03)
.
|
[5] | 严钦尚
,许世远. 中国东部第四纪冰川研究问题的商榷[J]冰川冻土, 1980,(04)
.
|
[6] | 郭东信,李作福. 我国东北地区晚更新世以来多年冻土历史演变及其形成时代[J]冰川冻土, 1981,(04)
.
|
[7] | 施雅风,丁德文,付连弟. 巴托拉冰川末端动态数值预报[J]冰川冻土, 1982,(01)
.
|
[8] | 樊溶河,姚尚生. 青南藏北高原多年冻土的形成及发展趋势探讨[J]冰川冻土, 1982,(01)
.
|
[9] | 黄培华. 中国第四纪气候演变与庐山“冰川遗迹”问题[J]冰川冻土, 1982,(03)
.
|
[10] | 黎兴国,刘光联,许国英,李凤朝,王福林. 内蒙扎赉诺尔东露天矿冰缘现象及其地质时代的初步探讨[J]冰川冻土, 1982,(03)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4 条
[1] | 李满洲. 第四纪全新世中期中原气候环境的特征[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上册)[C], 2009
.
|
[2] | 郭正堂,侯甬坚. 第1章 黄土高原全新世以来自然环境变化概况[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十届(2010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11
.
|
[3] | 高布锡. 天文气候变迁理论和我国的气候变迁[A]第四届全国日地关系与灾害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 2001
.
|
[4] | 何泉逹. 元代江南区位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C], 2005
.
|
[5] | 张丕远,葛全胜,郑景云. 从历史文献、档案中提取自然环境信息的研究[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1999
.
|
[6] | 杨振红. 试论汉代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A]中国经济史上的天人关系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1999
.
|
[7] | 朱宏斌,樊志民. 关于历史时期农业开发经营与生态问题的若干思考[A]中国生物学史暨农学史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3
.
|
[8] | 吴跃东. 巢湖的形成与演变[A]“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专辑[C], 2010
.
|
[9] | 张柏忠. 科尔沁沙地历史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A]内蒙古东部区考古学文化研究文集[C], 1990
.
|
[10] | 曹才瑞,曹丽芳. 近500年来山西中部地区旱涝的阶段性准周期演变规律初探[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 200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