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王沙. 微囊藻群体形成的环境影响因素及其对磷利用的生理响应[D]重庆大学, 201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3 条
[1] | 李瑛. 延迟荧光信息处理技术在植物光合及逆境生理检测中的应用[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
|
[2] | 李杰. Falls Lake水库水质的数值模拟研究及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3] | 曹春晖. 两种赤潮藻对锰的生理生态响应[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4] | 任景玲. 长江流域及黄、东海铝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
[5] | 钱轶超. 浅水湖泊沉积物磷素迁移转化特征与生物作用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
[6] | 颜日明. 聚球藻7942光自养本征生长动力学及其能量利用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 2011
.
|
[7] | 朱四喜. 人工湿地中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
[8] | 吴志昊. Fe(Ⅱ)、DO含量对养殖大菱鲆幼鱼生理学性状影响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
|
[9] | 王金华. 三维非结构波流耦合数值模型建立及应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
[10] | 文世勇. 基于营养盐的赤潮灾害风险评估技术与应用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67 条
[1] | 胡正峰,张磊,邱勤,韩光,李兴琼.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和支流富营养化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9,(12)
.
|
[2] | 谢影,于敏,魏亦军,陈永红. 不同磷条件下斜生栅藻胞外ALP和ACP的变化[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3)
.
|
[3] | 姚国峰,汪海波. 水源水体中有害蓝藻水华的控制和去除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 2011,(04)
.
|
[4] | 薛凌展,陈小晨,黄种持,林学文,黄柳婷,赖明勇. 温度和磷交互作用对铜绿微囊藻和小球藻生长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1,(13)
.
|
[5] | 李松,张晟,刘景红,吕平毓,李崇明,胡勇. 嘉陵江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对三峡水库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3)
.
|
[6] | 袁海静,曹有龙,刘兰英. 枸杞外植体生根培养基改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6)
.
|
[7] | 施云芬,刘月华,李英赞. 松花湖富营养化现状调查与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
[8] | 陈晓芳,曹瑛杰. 浙江省长潭水库富营养化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9)
.
|
[9] | 张月,李业东,赵晓松. 一株磷降解菌的生长性能及水体中磷降解动力学[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0)
.
|
[10] | 崔莹,徐祖信,尹海龙. 水中藻类污染物及其藻毒素分析方法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9)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5 条
[1] | 张润宇,吴丰昌,刘丛强,傅平青,黎文,王立英,廖海清,郭建阳. 长江中下游与西南高原不同营养水平湖泊沉积物中机磷的形态特征[A]第三届贵州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2010年)[C], 2010
.
|
[2] | 解宏端. 沈阳市城市景观水水质调查分析及治理保护对策[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 2005
.
|
[3] | 周文静,张维昊,胡光济,黄伟,吴玲,刘华诚. 湖泊水华防治生物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 2008
.
|
[4] | 杨刚,胡瑾. 洪泽湖藻类监测与“水华”预警模式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09
.
|
[5] | 孙洪林,刘康怀,崔小尚,司圣飞,周维惠,张钦库. 桂林市区湖泊表层沉积物对磷的静态吸附研究[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09
.
|
[6] | 胡光济. 水体生物修复研究与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09
.
|
[7] | 钟云娜,陈群,潘伟斌,杨丽丽. 铜绿微囊藻细胞破碎液对溶藻细菌L7胞外活性物质溶藻机制的影响[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 2010
.
|
[8] | 严平川,汪庆华,朱耀祖. 涢水白云湖水库“水华”成因分析与控制措施探讨[A]河湖水生态水环境专题论坛论文集[C], 2011
.
|
[9] | 邱玥,廖华胜,李连侠,魏新平. 浅谈西南地区水库饮用水保护措施[A]水力学与水利信息学进展 2009[C], 2009
.
|
[10] | 李孝红,吴珊,唐世文,胡跃恒. 再生水为主要补水水源的河流富营养化实例研究[A]2010年全国给水排水技术信息网年会论文集[C], 20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