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4 条
[1] 成广雷. 国内外种子科学与产业发展比较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9 .
[2] 黄明. 分子标记与水稻遗传多样性及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0 .
[3] 杨慧. 云南糯稻遗传多样性研究[D]云南农业大学, 2011 .
[4] 夏辉. 抗虫转基因对栽培稻和杂草稻适合度的影响[D]复旦大学, 2011 .
[5] 夏寒冰. 异交率、遗传结构和种子萌发揭示的杂草稻适应进化[D]复旦大学, 2010 .
[6] 杨世民. 杂交水稻对生态环境和弱光胁迫的适应性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11 .
[7] 陈发波. 茎瘤芥(Brassica juncea var. tumida Tsen et Lee)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与育种潜势分析及起源进化探讨[D]四川农业大学, 2010 .
[8] 覃怀德. 水稻种子休眠期cDNA文库构建与筛选及基因表达谱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9] 卢丙越. 水稻品种N22强休眠性的QTL定位及遗传解析[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10] 汪勇. 水稻杂种花粉不育的细胞学研究及两个杂种花粉不育基因的精细定位[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3 条
[1] 杨崇良,路兴波,张君亭. 世界农业转基因生物、产品研发及其安全性监管Ⅰ.农业转基因生物及产品研发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1) .
[2] 李茂柏,马殿荣,徐正进,陈温福. 辽宁省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0) .
[3] 梁燕理,陈淼,刘驰,黄金艳,马增凤,陈英之,张树林,杨新庆,黄大辉,李丹婷,刘丕庆,李容柏. 广西邕宁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种群遗传多样性及核心种质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4] 李大林,陈奇,林建国,蔡润. 杂种优势的进化意义探析——以适合度对随机交配群体遗传多样性的贡献为依据[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5] 常宏志. 植物科学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2) .
[6] 雷启义,白宏锋,张文华,周江菊. 黔东南原生态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糯稻遗传多样性资源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7) .
[7] 吕祝章,杨建华,李玉环,常汝镇,邱丽娟. 大豆农艺性状的QTL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6) .
[8] 张金伟,谢建坤,万勇. 我国野生稻资源保护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0) .
[9] 韦文惠. 生殖隔离形成机理的杂合子低适合度分化模型[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3) .
[10] 相同德,徐文甫,陈金宏. 杂草稻的发生特点及防除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 2008,(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张忠林,彭桂峰,田卫东,谭学林. 杂草稻种质资源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0—2003年优秀论文选集[C], 2004 .
[2] 申时全,普晓英,杜娟,曾亚文.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利用研究——Ⅰ.农艺性状的表现及遗传多样性[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 2006 .
[3] 杨忠义,曹永生,苏艳,刘晓利,李华惠,卢义宣. 中国栽培稻的籼稻和粳稻分类及方法(综述)[A]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C], 2006 .
[4] 雷开荣. 分子标记技术在作物种质鉴定中的应用[A]第二届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发掘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5] 张学树,黎华寿,王文. 刈割伤害对普通栽培稻、杂交水稻和常规栽培稻实验种群的影响[A]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C], 2004 .
[6] 邓欣,高必达,赵廷昌,孙福在. 转基因作物的生物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A]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研究[C], 2005 .
[7] 余柳青,陆永良,张建萍,周勇军,玄松南. 杂草稻落粒粳(Oryza sativa L.)种子的耐冷生物学特性研究[A]科技创新与绿色植保——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6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8] 景晓辉,黄俊生. 转基因作物的生态安全性[A]植物保护科技创新与发展——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9] 魏庆信,刘西梅,乔宪凤,熊忠良,郑新民. 转基因家畜对环境和食品的安全性分析及应对策略[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繁殖学分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 2010 .
[10] 范树国,张再君,刘林,刘鸿先,梁承邺. 中国野生稻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生物学特征[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 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