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王晓伟. 不结球白菜种质资源抗TuMV鉴定评价及eIF(iso)4E基因克隆和序列分析[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
[2] 沙敬敬. 甘蓝型冬油菜品种Tapidor春化前后全基因组组蛋白H3K27me3修饰变化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3] 董天宇. 石刁柏雄性特异表达基因的克隆与分析[D]河南师范大学, 2015 .
[4] 王若丁. 西藏工布乌头天然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63 条
[1] 白洁. 太平洋牡蛎分子标记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赖晓芳. 中国对虾应答WSSV侵染相关基因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王发明. 柚(citrus grandis Osbeck)单染色体AFLP分子标记体系及文库的建立[D]福建农林大学, 2010 .
[4] 林辰壹. 新疆葱属植物资源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10 .
[5] 蔡丹英. 基于COSII标记的Solanum section Petota野生多倍体马铃薯的系统发育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6] 石从广. 油菜EMS诱变群体的构建以及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等位多态性与油脂品质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7] 唐丽. 湖南南天竹遗传多样性及园林利用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8] 郑维列. 西藏色季拉山长鞭红景天种群生态学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9] 文亚峰. 人心果品种资源亲缘关系及其授粉亲和性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6 .
[10] 赵博. 十字花科植物分子系统发育研究[D]武汉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40 条
[1] 刘源霞,兰进好,杜景平,孙洪岩. 转基因玉米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6) .
[2] 张淑霞,杨晓云,张清霞. 中早熟合抱秋大白菜品种比较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6) .
[3] 秦岭,张春雷,张斌. mRNA差异显示中特异条带回收方法的改进[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6) .
[4] 张淑霞,杨晓云,张清霞. 秋早熟大白菜品种比较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4) .
[5] 丁照华,吴洪飞,刘治先,汪黎明,孟昭东,杨菲,张发军. 山东省主要审(认)定玉米杂交种种质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6) .
[6] 刘天文,王翠花,于占东,徐文玲,牟晋华,杨晓红. 大白菜RAPD反应条件的优化[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9) .
[7] 张淑霞,孙兆法,宋朝玉. 早熟耐热大白菜品种比较试验[J]山东农业科学, 2009,(01) .
[8] 张淑霞,孙兆法,宋朝玉,崔健. 青岛地区春大白菜温度敏感性初步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9,(03) .
[9] 缪军,霍雨猛,杨妍妍,修景润,刘冰江,张一卉,霍凤梅,吴雄. 高效TAIL-PCR的改良及在洋葱中的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 2009,(10) .
[10] 苏学军,徐茂俊,金刚,赵传双,张涛,孔德禄,张吉祥. 大白菜质核互作型雄性不育的转育与应用[J]山东农业科学, 2011,(06)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4 条
[1]Phytolith Analysis for Differentiating between Foxtail Millet(Setaria italica) and Green Foxtail(Setaria viridi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 2012 .
[2] 张克,王文和,王树栋,路苹,赵祥云. 不同种百合亲本与杂交后代RAPD分析[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 2011 .
[3] 任露泉,王淑杰,韩志武,邱兆美. 植物孢粉壁非光滑表面结构特征及其仿生脱附机理[A]农业机械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3 .
[4] 刘义华,周光凡,范永红,彭福英,李娟,张建红. 茎瘤芥(榨菜)产量生境敏感性的初步研究[A]重庆市园艺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 2005 .
[5] 胡胜武,赵会贤,于澄宇,J.Ovesna,V.Kucera,M.Vyvadilova,L.Kucera. 中国和捷克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A]作物科学研究理论与实践——'2000作物科学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1 .
[6] 孙其信,倪中福,吴利民,孟凡荣,王章奎,林展. 杂交种与亲本间基因差异表达与小麦杂种优势分子机理[A]21世纪作物科技与生产发展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2 .
[7] 魏昕,潘光堂. 墨白964群体5轮混合选择遗传变异的分子生物学研究[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4 .
[8] 张仁和,薛吉全,毛建昌,马国胜,杨引福. DNA分子标记与玉米种质研究[A]2004全国玉米种质扩增、改良、创新与分子育种学术会议论文集[C], 2004 .
[9] 赵久然,王凤格,郭景伦. 中国玉米品种标准DNA指纹库构建研究进展[A]2004’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 2004 .
[10] 张启军,叶少平,虞德容,李平,吕川根,邹江石. 六张水稻遗传连锁图谱的比较分析[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