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许婷. 甘蓝型油菜萝卜质不育系恢复材料1755R的分子初步鉴定和新恢复源的筛选[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
[2] 刘水燕. 甘蓝型油菜黄籽基因BnSCA09定位及候选基因筛选与鉴定[D]西南大学, 2015 .
[3] 张顺. 二氯喹啉酸降解菌筛选、鉴定和应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
[4] 许二波. 水稻小粒突变的基因定位及育种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 .
[5] 沙敬敬. 甘蓝型冬油菜品种Tapidor春化前后全基因组组蛋白H3K27me3修饰变化及基因表达差异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6] 王璇. 水曲柳节律基因LHY启动子克隆及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5 .
[7] 李扬. 基于标记辅助选择(MAS)改良粒长的水稻优异种质创制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21 条
[1] 韩英鹏. 多环境、多遗传背景下不同发育时期大豆籽粒重的QTL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 .
[2] 林荔辉. 应用分子和常规技术通过籼粳交选育亲籼型水稻雄性不育系[D]福建农林大学, 2010 .
[3] 张彩英. 小麦主要产量和品质性状的QTL鉴定及ZDS功能标记的开发[D]河北农业大学, 2010 .
[4] 沈炎峰. 多变量数据遗传分析方法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5] 邵咏妮. 水稻生长生理特征信息快速无损获取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6] 刘宏波. 甘蓝型油菜抗病虫基因遗传转化及转基因植株抗性鉴定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7] 石从广. 油菜EMS诱变群体的构建以及油脂代谢相关基因等位多态性与油脂品质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8] 陈国林. 油菜籽饼粕氨基酸含量的近红外模型创建及发育遗传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9] 张新梅. 甘蓝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d1的精细定位[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10] 朱彦涛. 甘蓝型油菜Polima CMS和陕2A CMS的形态和生化特征及其胞质遗传物质的比较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56 条
[1] 苏学合,高国强,时香玉,朱斗北. 利用花粉辐照技术进行棉花种间远缘杂交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2) .
[2] 李相奎,姚永湘. 山东主稻区水稻抛秧的理论依据及适抛品种筛选[J]山东农业科学, 2000,(05) .
[3] 周柱华,阴卫军,张青,许方佐,徐立华,邢燕菊,邱登林. 玉米辐射育种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6,(04) .
[4] 程辉,王友华,何道君,柳世君,蓝黎明,余新春,卢兆成,胡建涛. 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隐性核不育两型系2328AB的选育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7,(01) .
[5] 李玉发,何中国,杨伟光,高士杰,栾天浩. 小麦品系籽粒蛋白产量与其它性状间的遗传参数及相关性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3) .
[6] 陈峰,张正球,张士永,张洪瑞,杨连群,严长杰. 稻米淀粉的生物合成与品质改良的研究进展[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3) .
[7] 朱占玲,田宾,刘宾,谢全刚,田纪春. 小麦整穗发芽的QTL定位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 2010,(06) .
[8] 王宪泽,李菡,张玲. 山东推广小麦品种籽粒物理及面粉品质性状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1997,(06) .
[9] 傅廷栋. 中国油菜生产和品种改良的现状与前景[J]安徽农学通报, 2000,(01) .
[10] 潘兆婺,丁雷,王敏,马骥. 野生大豆的利用及在五河县的资源保护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 2000,(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 条
[1] 韩立德. 菜用大豆品质研究概况[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5 .
[2] 王妍炜,叶振风,衡伟,朱立武. 砀山酥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及RAPD分子标记检测[A]梨科研与生产进展(五)[C], 2011 .
[3] 涂金星,傅廷栋. 油菜品质育种现状及展望[A]全国农业优化种植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产品学术讨论会文集[C], 2000 .
[4] 张书芬,马朝芝,朱家成,王建平,傅廷栋. 甘蓝型油菜杂种后代芥酸含量及含油量的表现及其杂种优势分析[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5] 金宗来,K.Subrahmaniyan,叶庆富,宋文坚,吕龙,周伟军. 新型高效除草剂丙酯草醚对油菜、大小麦的生理作用研究[A]中国作物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5 .
[6] 李浩杰,蒲晓斌,张锦芳,张启行,蒋梁材. 辐射对甘蓝型油菜诱变效应初探[A]2005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作物学会分子育种分会成立大会论文集(二)[C], 2005 .
[7]QTL for grain yield and yield parameters in winter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8] 孙万仓,武军艳,曾军,朱慧霞,刘雅丽,张亚宏. 8个白菜型冬油菜品种抗寒性的初步评价[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9] 刘宏波,刘忠松,官春云,陈社员,刘显军,杨晔宇. 油菜芥甘种间杂交培育的渐渗系的表型鉴定[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10] 陈光尧,王国槐,罗峰. 油菜辐射育种研究进展[A]中国作物学会2007年全国作物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