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8 条
[1] 魏希颖. 连翘种子挥发油化学成分、生物学活性及其自乳化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0 .
[2] 朱兵峰. 枯草杆菌两步法生产四甲基吡嗪的调控及机制的研究[D]江南大学, 2010 .
[3] 袁海滨. 野艾蒿(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精油的生物活性、作用机制及安全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10 .
[4] 邵萌. 传统中药中两种天然TNF-α抑制剂的筛选与体内外评价[D]吉林大学, 2011 .
[5] 李洪玲. 二氧化碳与酯类二元系统气液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 2010 .
[6] 王惠珍. 当归产量和品质形成对海拔的响应及生理机制[D]甘肃农业大学, 2011 .
[7] 郭延生. 当归不同炮制品质量评价模式的建立[D]甘肃农业大学, 2011 .
[8] 闵江. 雷公藤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和麻疯树籽的开发利用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
[9] 周建国. 含一氧化碳二元系统高压气液相平衡研究[D]天津大学, 2011 .
[10] 周璐. 金玄痔科熏洗散药效物质及其作用机理研究[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12 条
[1] 邱红,魏佑营,王军伟,魏秉培,曹克友,吴静. 苦瓜总皂甙含量测定及超声提取最佳条件的研究[J]山东农业科学, 2008,(06) .
[2] 周高宁,邹丽丽,李柏林.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及其主要应用[J]安徽化工, 2006,(02) .
[3] 郭留城,杜利月. 女贞子超声波提取工艺研究[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9,(03) .
[4] 邓素兰,余继宏,毛丽梅. 青蒿中青蒿素的提取分离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5) .
[5] 薄尔琳,于基成,曹远银.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农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6,(15) .
[6] 查玉兵,陈美,王晓芳,刘丽丽. 农药残留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3) .
[7] 胡肄珍,宁万光,陈利军,史洪中,林继红,陈建红. 河南信阳新鲜金银花挥发油化学成分GC-MS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8) .
[8] 倪志伟,李军玲. 超临界CO_2萃取在天然产物提取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4) .
[9] 徐荣,孙素琴,刘友刚,陈君,徐常青,刘嘉坤. 四倍体金银花新品种的红外光谱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2) .
[10] 马君义,张继,徐小龙,姚健. 分子蒸馏及其在天然产物分离提纯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3 条
[1] 徐瑾,王超,郑成淑,李莹莹,孙霞. 菊花不同花期香气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A]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1[C], 2011 .
[2] 钟华,蒲彪,胡旭. 超临界CO2萃取疯树籽油工艺的响应面优化[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 2010 .
[3] 孙桂菊,张菲菲,马永建,苗苗,杨立刚,王少康,谢建军,康学军. 菊花挥发油提取工艺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营养与保健食品分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4] 王仁才,欧阳建文,成智涛,王辉宪,熊兴耀.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及其在果品上的应用研究进展[A]中国园艺学会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5 .
[5] 盛丽,苏碧泉. 超临界CO_2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中应用的研究进展[A]甘肃省化学会第二十四届年会论文集[C], 2005 .
[6] 袁媛,陈光英. 中药复方制剂制备工艺中挥发油取舍问题探讨[A]海南省药学会2007年论文汇编[C], 2007 .
[7] 王远明,余佳平,徐建浦,郁威. 超临界CO_2萃取牛蒡子油的研究Ⅱ.萃取过程模型研究[A]上海市化学化工学会2006年度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 2006 .
[8] 张发科. 当归多糖化学组分的研究概述[A]山东省药学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 2005 .
[9] 阎灵,祝诗平. 基于小波消噪和NIR的花椒挥发油含量检测[A]2009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二)[C], 2009 .
[10] 吴志刚,陶正明,冷春鸿. 3种莪术中吉马酮含量比较[A]第九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及论文集[C],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