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77 条
[1] 许士斌. 西北太平洋超强台风活动特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韩永清. 初夏85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气候特征及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张程明. 一次秋季台风暴雨的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4] 倪彦博. 宁波港集装箱船舶防抗台风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0 .
[5] 邹文峰. 台风浪在我国内海的传播、演变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6] 毛燕. 船舶防台预报集成模型的研究与运用[D]大连海事大学, 2011 .
[7] 祝丽娟. MJO与南海热带气旋活动的关系[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8] 吴联要. 内核及外围尺度对热带气旋强度影响的初步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9] 胡姝. 台湾地形及海峡效应对热带气旋结构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10] 靳莉君. 热带季风、海陆热力差异在东亚副热带季风中的作用[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朱先德. 登陆后不同路径再入海台风的观测分析与数值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邓睿. 多源遥感数据和GIS支持下的台风影响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3] 丛春华. 热带气旋远距离暴雨的研究[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2011 .
[4] 胡邦辉.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气候特征及风场计算研究[D]南京大学, 2011 .
[5] 曾智华. 环境场和边界层对近海热带气旋结构和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1 .
[6] 刘少军. 基于多信息源的台风灾害实时评估系统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11 .
[7] 陈启智. 环境风垂直切变对热带气旋发展过程的影响[D]南京大学, 2011 .
[8] 赵海坤. 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变化机理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
[9] 梁佳. 季风涡旋对台风生成和路径突变的影响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2 .
[10] 余锦华. 地形对涡旋Rossby波传播和台风强度变化影响的研究[D]南京气象学院, 200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91 条
[1] 于旭东. 2008年7月4~5日菏泽市强降水天气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35) .
[2] 潘军,刘峰,钟加杰. 南海热带气旋0809号“北冕”对华南天气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2) .
[3] 蔡敏,宋海玲,何海燕,周海元,蔡志海. 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复杂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2) .
[4] 王远超,黎玲,陈明璐. 0907号热带风暴“天鹅”异常特殊路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0,(34) .
[5] 高琦,徐明,赖安伟,汪小康. 登陆强台风“凤凰”暴雨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11,(32) .
[6] 胡顺起,韩永清,朱义青. 夏初850hPa西太副高异常对江淮流域降水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2,(21) .
[7] 张丽敏,邹陈,江和文. 对葫芦岛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 2011,(13) .
[8]Further Study of Typhoon Tracks and the Low-Frequency (30-60 Days) Wind-Field Pattern at 850 hPa[J]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0,(06) .
[9] 王遂缠,李栋梁. 北方气旋变化及其对西北地区天气气候的影响[J]冰川冻土, 2003,(05) .
[10] 朱晓金,陈联寿. 我国近海热带气旋迅速加强活动特征及其与ENSO的关系[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网络版(预印本), 2010,(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1 条
[1] 董海萍,郭卫东,李兴武. ATOVS卫星资料同化对台风预报的试验研究[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2] 胡姝,李英,魏娜. 台风Nari(0116)登陆台湾过程中结构强度变化的诊断分析[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3] 张文龙,崔晓鹏,董剑希. 对流层中层中尺度对流涡旋在台风榴莲(2001)生成中的作用——模拟诊断分析[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4] 张文龙,张大林,王昂生,崔晓鹏. 台风榴莲(2001)在季风槽中生成的机制探讨[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5]Impact of East Asian winter monsoon on rainfall over southeastern China and its dynamical process[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6] 陆佳麟,施春红. 2011台风“梅花”路径与强度变化的诊断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7] 刘蓉蓉. 1105强热带风暴“米雷”造成泰州暴雨的过程分析[A]第八届长三角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 2011 .
[8] 关皓,王汉杰,邓文彬,周林. 南海中尺度大气-海流-海浪耦合模式的建立及应用[A]“2010年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1 .
[9] 林毅,刘铭,刘爱鸣,黄美金. “龙王”台风中尺度暴雨成因分析[A]海峡西岸防抗台风抗洪抢险救灾论坛论文集[C], 2007 .
[10] 陈润珍,孔宁谦. 热带气旋进入广西沿海影响区后强度增强的气候特征分析[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自然科学篇)[C], 20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