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2 条
[1] | 王武林. 氨基卟啉及其衍生物与环糊精的超分子体系研究[D]湘潭大学, 2010
.
|
[2] | 肖柳婧. 流动注射化学发光法在抗生素药物分析中的研究与应用[D]湘潭大学, 2010
.
|
[3] | 赵增兵. 多足配体钙镁金属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其抑菌活性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 2010
.
|
[4] | 蔡燕. 新型离子液体电化学性能及在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 2011
.
|
[5] | 赵燕翔. 新型卟啉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性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1
.
|
[6] | 凌辉生. 化学修饰血红素改良血红蛋白特性的研究[D]暨南大学, 2011
.
|
[7] | 朱婧. 直立有序碳纳米管和金电极在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1
.
|
[8] | 孙秀梅. 基于功能化高岭土纳米管的生物电化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
|
[9] | 林勰鹏. 基于多糖衍生物的微纳米药物载体的研究[D]温州大学, 2011
.
|
[10] | 郭素娟. 碳纳米管/聚合物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应用[D]郑州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8 条
[1] | 王琦. 基于五种功能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的构置及其应用[D]西北大学, 2011
.
|
[2] | 张爽. 蒺藜皂苷单体B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3] | 常青. 纳米四氧化三铁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
[4] | 石文兵. 基于纳米微粒模拟酶的光分析方法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
[5] | 王春燕. 聚合物薄膜修饰电极的制备及在电化学分析中的应用[D]长春理工大学, 2011
.
|
[6] | 李利淼. 纳米材料的合成及其在电化学传感和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 2011
.
|
[7] | 庞海丽. 直接醇类燃料电池和酶生物燃料电池电极研究[D]湖南大学, 2011
.
|
[8] | 胡秀芳. 茶儿茶素对肾炎的药效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01
.
|
[9] | 牛承岗. 萘酰亚胺衍生物等新型荧光载体的合成与共价固定及相关光纤化学传感器的研制[D]湖南大学, 2002
.
|
[10] | 李军. 分子信标荧光探针用于遗传物质的超灵敏检测及超微型DNA、pH传感器的研究[D]湖南大学, 2002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17 条
[1] | 谢跃勤,童红武,李光水,盛良全,刘少民. β-环糊精与氯化血红素包合作用的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4,(03)
.
|
[2] | 李端,吴秋燕,陈新建,于嘉鑫,任勇. 氯化血红素-环糊精的包合性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5)
.
|
[3] | 李得加,胡绍云,邹国林. 辣根过氧化物酶模拟酶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3,(04)
.
|
[4] | 郭忠先,李元宗,沈含熙.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存在下氯化血红素催化性能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2)
.
|
[5] | 梅光泉,应惠芳. 微量元素锰及锰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模拟化学[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1)
.
|
[6] | 闫巧梅,苗改珍,王登奎,程向晖,庞东卫. 肺癌患者血清脂质过氧化反应研究[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8,(04)
.
|
[7] | 李振荣,张捷,王天成,李国权. 对乳酸脱氢酶同工酶谱的异常区带和增高的乳酸脱氢酶1组织来源的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4,(05)
.
|
[8] | 干宁,葛从辛. 苯胺红T与辣根过氧化氢酶共固定无试剂过氧化氢传感器的研制[J]传感技术学报, 2005,(04)
.
|
[9] | 沈生荣,杨贤强,贾春友. 油溶性茶多酚对色拉油的抗氧化作用[J]茶叶, 1998,(03)
.
|
[10] | 古赛,蒋小黎. 枸杞多糖治疗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实验研究[J]重庆医学, 2007,(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任小荣,曾美云,郝志红,邱海鸥,汤志勇. 荧光猝灭法测定饮料中的维生素C[A]湖北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分析化学专业年会论文集[C], 20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