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87 条
[1] 谢宇峰. 超微益气软皮汤治疗系统性硬皮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D]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
[2] 姚小磊. 基于TGF-β1与Bcl-2的抗干眼症中药高通量筛选体系的建立[D]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0 .
[3] 郭甜甜. 齐墩果酸皂苷的合成和生物活性评价以及羟基喜树碱糖缀合物的设计合成[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4] 姜登钊. 中药百部归经的研究及其在海洋中药研发中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5] 李婷婷. 扁小尖柳珊瑚Muricella sibogae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6] 彭燕. 海燕和中华疣海星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 2010 .
[7] 孟庆霞. 透射光谱成像技术在中药鉴定及快速无损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暨南大学, 2010 .
[8] 于定荣. 以慈航丹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9] 陈丛瑾. 香椿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和生物活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10] 罗云波. 白术茯苓汤调控脾虚大鼠血管活性肠肽的物质基础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02 条
[1] 陈衍智. 中医药现代化的现状和思考[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8,(06) .
[2] 陈乃富,韩邦兴,张莉,张凯. 金樱子总黄酮的HPLC指纹图谱的初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3) .
[3] 刘升辉. 中药企业如何应对入世挑战[J]安徽农业科学, 2005,(12) .
[4] 吴启勋,宋萍,祁米香,包锦渊,于军. 青海川西獐牙菜HPLC指纹图谱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0) .
[5] 李世俊,胡永金. 香椿叶提取物抗氧化活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2) .
[6] 王贵武,陈丛瑾,黄克瀛,王旭强. 香椿叶总黄酮提取工艺的优选[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6) .
[7] 杜丰玉,陈钧,任晓峰. 黄芩总黄酮·黄芩苷提取及纯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1) .
[8] 赵莹,张建平,赵永光,周永国. 侧柏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21) .
[9] 赵志莲,李海峰.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对云南红豆杉细胞生长量及产生10-去乙酰巴卡亭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1) .
[10] 黄世杰,王维刚,蒋宏霖,许蔼飞,范忠. GC-MS法结合聚类分析用于烟用香精质量控制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8 条
[1] 孙明娜,张勇,马严明,王梅,高同春. OS-诱抗剂诱导植物抗病性作用的探讨[A]食品安全的理论与实践——安徽食品安全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5 .
[2] 漆争飞. 微波消解-ICP-AES法测定建泽泻、南板蓝根中的Pb、Cd元素[A]江西省中医药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3] 吴玉良,杨杰,吴纯洁. 川贝母综合利用的思考[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4] 陈向涛,李俊. 基于药效学的玉屏风散活性部位初步筛选[A]中医药理论与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继承与创新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 2008 .
[5] 袁庆芳,赵春梅,杨官娥. 槲寄生药材HPLC指纹图谱研究[A]2010全国知名中医院院长暨道家文化与中医药养生论坛论文集[C], 2010 .
[6] 谭玄松,洪蕾. 当归补血汤配伍与物质基础的实验研究现状及展望[A]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9 .
[7] 刘素萍,仁立学,胡广春,胡永波,郝樊华,储诚胜. 夹角余弦法用于辐射源一致性判定的评估[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08 .
[8] 张桂霞,王继芬,及继峰. 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棉织品上微量汽油残留物[A]2005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 2005 .
[9] 周围,周小平,刘红卫,陈立仁,程型国,李进. 中成药中马兜铃酸A的HPLC/MS分析方法研究[A]西北地区第三届色谱学术报告会暨甘肃省第八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 2004 .
[10] 刘素萍,仁立学,胡广春,胡永波,郝樊华,储诚胜. 夹角余弦法用于辐射源一致性判定的评估[A]第十四届全国核电子学与核探测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2)[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