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刘春梅. 刑事诉讼中法官庭外调查权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 2015 .
[2] 孔祥承. 我国上诉不加刑原则的理解与适用[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9 条
[1] 张进德. 协商性司法在西方的兴起[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2] 李长坤. 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 2010 .
[3] 张伟强. 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 2010 .
[4] 吕涛. 检察建议法制化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
[5] 李晨. 新闻自由与司法独立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6] 王文生. 国家非公开行使权力的法治[D]中共中央党校, 2011 .
[7] 陈莹莹. 刑事检察监督的程序化研究[D]复旦大学, 2011 .
[8] 李健. 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 2011 .
[9] 陈海平. 死刑案件审判程序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 2010 .
[10] 杨书怀. 法务会计鉴定采信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 2011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46 条
[1] 张品泽,何雁. 法官独立与我国审判独立制度之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1,(00) .
[2] 李学宽,郭志远. 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4,(01) .
[3] 郑好. 比较法视野下的监听立法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6,(02) .
[4] 王庆廷. 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6,(02) .
[5] 卜开明,胡立柱,程东. 贿赂犯罪侦查中的内在缺陷分析——以程序法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8,(01) .
[6] 王圣扬. 从辩护律师参与量刑活动看我国审判量刑程序的改革与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09,(02) .
[7] 孙军. 对我国刑事拘留制度的再解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10,(01) .
[8] 刘少军,李延奎. 论辩诉交易与刑事和解的差异与融合[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 2011,(01) .
[9] 韩光. 从“夫妻看黄碟”案看刑事侦查中的司法令状规则[J]安徽电力职工大学学报, 2003,(02) .
[10] 胡玉霞. 透析司法鉴定新《决定》[J]安徽大学学报, 2006,(01)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2 条
[1] 张利兆. 从刑事和解视角对我国不起诉制度的审视[A]第二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6 .
[2] 冯中华. 以公诉权为核心矫正刑事和解制度[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7 .
[3] 熊霞. 论检察职权配置的三个要求及其实现[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 2009 .
[4] 余米尔,赵亚飞,杨桂胜. 论量刑辩论程序的构建与完善——以罗湖区人民法院量刑辩论程序改革为视角[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11 .
[5] 杨崇华. 论职务犯罪侦查权与公诉权的合理配置[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 2011 .
[6] 赵靖. 论我国检察机关选择起诉权的完善[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 2011 .
[7] 宁立标. 论公民的受审判权及其宪法保护[A]2003年贵州省宪法法理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 2003 .
[8] 唐景. 中国古代“存留养亲”制度述论[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 2005 .
[9] 吴延溢. 司法公正的不平衡规律[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 2007 .
[10] 胡志坚. 运用证据认定案件事实问题研究[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