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0 条
[1] 张秀敏. 陇东典型草原土壤和植被对滩羊轮牧和氮素添加的响应[D]兰州大学, 2015 .
[2] 袁贞贞. 叶用芥菜叶缘裂刻基因的初步定位与杂种优势利用[D]华中农业大学, 2015 .
[3] 邓莹. 不同水陆生境中喜旱莲子草表观遗传调控因子动态表达式样分析[D]复旦大学, 2014 .
[4] 解云虎. 风力发电场对植被及土壤性质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5 .
[5] 付威波. 不同钙浓度对典型岩溶植物生长及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D]广西大学, 2015 .
[6] 王云泉. 雪灾对密度制约维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浙江师范大学, 2015 .
[7] 张觅. 小兴安岭凉水谷地云冷杉林群落结构与空间格局[D]东北林业大学, 2015 .
[8] 姚天华. 功能多样性和功能冗余对高寒草甸群落稳定性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 2015 .
[9] 曹靖. 植物功能性状在水盐梯度上的变异[D]新疆大学, 2015 .
[10] 杨勇. 狼尾草有害生物的调查及杂草综合防治研究[D]贵州大学, 201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41 条
[1] 刘刚. 淮河流域峒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2] 刘刚. 淮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区植被退化机制与生态修复模式[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3] 高晓阳. 甘肃河西大麦麦芽干燥控制系统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4] 焦婷. 温性荒漠草原放牧利用退化草地生态系统营养动态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5] 杨凡. 北极生态保护法律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6] 王润元. 中国西北主要农作物对气候变化的响应[D]兰州大学, 2010 .
[7] 李文金. 亚高寒草甸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及其生态学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8] 李涛. 荒漠植物异速生长指数及其空间格局适应降雨梯度变化的规律与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 2010 .
[9] 雷妮娅. 拟南芥表型可塑性及其代际传递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10] 张科. 西部地区纹层湖泊高分辨率孢粉记录的晚全新世环境变化[D]兰州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84 条
[1] 鲍文. 生态税与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探析[J]Animal Husbandry and Feed Science, 2009,(03) .
[2] 林来仙,石雷,岳祥华. 干扰和森林可持续发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7,(10) .
[3] 包宗武,苗玉华. 补播在草地植被恢复中的作用及其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 2008,(05) .
[4] 韩芳,韩素卿,王卫. 张家口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9) .
[5] 席一,尤振. 岷江上游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J]安徽农业科学, 2006,(23) .
[6] 郑有飞,陈彬彬,赵国强,陈怀亮,吴荣军. 气候变化对植物春季物候影响分析及模拟——以河南郑州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 2007,(16) .
[7] 冉飞,李以康,周华坤,韩发,师生波,包苏科. 三江源区高寒草甸退化草地植被恢复试验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7,(27) .
[8] 曹士民,江和文,员影,杨文艳,迟春艳,钟莉. 盘锦春季旱涝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0) .
[9] 康桂红,郝兰春,杨宗波,杨瑞峰,徐学义. 2006~2007年泰安暖冬成因分析及其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7,(31) .
[10] 阎琦,吴艳青,朱宇,马秀红,崔莉敏. 鞍山市春季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4)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5 条
[1] 张爱英,任国玉,周江兴,初子莹,任玉玉,唐国利. 中国地面气温变化趋势中的城市化影响偏差[A]2012北京气象学会中青年优秀论文评选论文集[C], 2012 .
[2] 邱波,彭尽晖,余文婷. 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综述[A]园艺学文集5[C], 2010 .
[3] 刘燕,张春云,郭文远. 安阳南阳近57年降水变化异同分析[A]经济策论(下)[C], 2011 .
[4] 李海,李颂华. 2011年6月7~8日南阳市高温天气过程分析[A]经济策论(下)[C], 2011 .
[5] 刘强. 干旱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植物措施初探[A]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 2011 .
[6] 文乐琴,白中科,李萌,方勇,许多. 浑善达克沙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以内蒙古正镶白旗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7] 张雪艳,徐新良. 1982-2003年蒙古高原NDVI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 2011 .
[8] 尤泳,王光辉,李伟,孟博,宁国鹏,王德成. 我国草地的机械改良技术发展分析[A]中国奶业协会年会论文集2008(上册)[C], 2008 .
[9] 李伟,王光辉,尤泳,孟博,袁洪方,王德成. 草地破土切根机检测方法的研究[A]首届中国奶业大会论文集(上册)[C], 2010 .
[10] 张小玲,程丛兰,谢璞,王迎春,徐晓峰,刘伟东. 连续强沙尘天气的发展和时空演变机制的数值模拟[A]奥运气象预报与服务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