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50 条
[1] 蒋金会. DDT和DDE降解细菌的筛选和降解特性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2] 方国东. 纳米四氧化三铁对2,4-D和阿特拉津降解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3] 但丽霞. 胶州湾壬基酚陆源入海通量、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4] 景毅. 条斑星鲽(Verasper moseri)卵巢细胞系的建立及几种内分泌干扰物对其生殖与遗传毒性作用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5] 杨帆. 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和斑马鱼胚胎检测和评估青岛沿海底沉积物的细胞毒性、遗传毒性和胚胎致畸性[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6] 韩化雨.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DDT复合体系在海洋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7] 李新宇. 邢台葛泉矿煤矸石山对环境污染的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 2010 .
[8] 王桂浩. 钱塘江杭州段多氯联苯的污染特征、累积风险及来源初探[D]浙江大学, 2011 .
[9] 周蔚凤. 三种代表性土壤对多氯联苯的吸附机理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10] 尚小宴. 滇池水体中多氯联苯的分析测定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 2008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41 条
[1] 胡利民. 大河控制性影响下的陆架海沉积有机质的“源—汇”作用[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2] 徐东晖. 自然和人为因子对黄、东海几种桡足类优势种生理活动的影响[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3] 苗晶晶. 苯并[a]芘对栉孔扇贝分子毒理学机制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0 .
[4] 卫樱蕾. 机械化学法降解POP_s实验及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5] 段丽琴. 渤海湾与长江口稀有元素生物地球化学特征与沉积环境演变分析[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1 .
[6] 付杰. 淮河流域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研究与赤泥在染料废水处理中的应用[D]南京大学, 2011 .
[7] 刘磊. 南四湖流域退耕还湿工程生态补偿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8] 苏静. 1假单胞菌属WBC-3菌株4-硝基苯酚代谢途径中关键蛋白PnpB和PnpE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2古菌嗜酸热原体F3因子作为抗癌药物筛选与设计靶点的晶体学结构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9] 陈小燕. 河口、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10] 马满英. 鼠李糖脂的制备及其在修复多氯联苯污染土壤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 2009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12 条
[1] 邱志群,舒为群,曹佳. 我国水中有机物及部分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现状[J]癌变.畸变.突变, 2007,(03) .
[2] 史双昕,黄业茹. 我国水环境中有机氯杀虫剂类POPs的研究进展[J]癌变.畸变.突变, 2007,(03) .
[3] 潘淑颖,刘传林,刘延贵. 膨润土对土壤中有机氯农药吸附性能的测定[J]山东农业科学, 2005,(05) .
[4] 李玉成,张晓蕾,叶云. 淮河中游水环境中PAHs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初探[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5) .
[5] 李平. 农村饮用水源的有机农药污染及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化工, 2011,(04) .
[6] 车明秀,郭亚飞,余晓平,邓天龙. 沉积物样品有机氯农药残留分析的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0,(21) .
[7] 丁文文. 微山湖地区农田土壤中残留有机氯农药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8,(03) .
[8] 张明,花日茂,李学德. 我国水环境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9,(29) .
[9] 赵彩平,丁毅,叶云,李玉成. 淮河中下游干流贝类体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 2010,(03) .
[10] 陈宇云,朱利中. 地表水体中多环芳烃污染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5)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4 条
[1] 徐东晖,刘光兴. 多氯联苯对海洋桡足类火腿伪镖水蚤的毒性效应[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11 .
[2] 张深,高世珍,赵兴茹,郑丙辉.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PCBs污染沉积物中的植物生理研究[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11 .
[3]Study on Nutrients Release at Water-Substrate Interface of Constructed Wetland in Estuary Zone of Xinxue River,Nansi Lake,China[A]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from Cross-strait Environment & Resources and 2nd Representative Conference of Chinese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Society[C], 2010 .
[4] 孙倩云,侯晓坤. 废水中持续性有机物(POPs)处理技术评述[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〇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5] 许静,任明忠,张素坤. 北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初步研究[A]有毒化学污染物监测与风险管理技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
[6] 李志英,杜新贞,饶红红,胡文辉. 介孔材料固相微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联用测定黄河底泥中的多氯联苯[A]西北地区第六届色谱学术报告会甘肃省第十一届色谱年会论文集[C], 2010 .
[7] 李玉国,张岩,李挥,刘东. 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环境因素及其防治对策[A]环境与健康:河北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与健康论坛暨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8 .
[8] 吕俊岗,刘潇威,李凌云,李卫建,买光熙,王璐. 土壤中POPs污染现状与化学分析技术研究进展[A]全国耕地土壤污染监测与评价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6 .
[9] 宋国华. 土壤中持久性有毒物质污染的研究进展[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中卷)[C], 2008 .
[10] 李晶.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进展[A]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 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