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引文献
(也称同引文献)与本文有相同参考文献的文献,与本文有共同研究背景或依据。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3 条
[1] 王凯. 应用基准剂量法评价砷接触人群肾功能损害危险性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 2010 .
[2] 王蕾. 肝细粒棘球蚴周围纤维囊壁形成机制的初步探索[D]石河子大学, 2010 .
[3] 王永丰. 饮水型铅中毒对兔膝关节软骨影响的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 2011 .
[4] 姚海艳. 铅锌矿区铅锌暴露对儿童骨骼形成及其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 2011 .
[5] 刘美静. 纳米壳聚糖的制备及其对Cu~(2+)、Pb~(2+)、Cd~(2+)的吸附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 2011 .
[6] 田小春. Klotho三个位点SNP及组合在重庆汉族老年人群分布及其与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关系[D]重庆医科大学, 2011 .
[7] 蒋军军. 醋酸铅致脑损伤及肾损伤的细胞机制探讨[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8] 刘安平. 环境污染与群体健康损害因果关系评定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1 .
[9] 章德武. 污染场地健康与生态风险评价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 2011 .
[10] 楼建晴. 三唑磷、氟虫腈、Cd~(2+)、Pb~(2+)对麦穗鱼的联合作用与毒理学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6 条
[1] 马登军. 重金属镉和铅对小白鼠红细胞及其相关靶器官作用的研究[D]河北大学, 2009 .
[2] 翁少凡. 铁矿接尘工人尘肺发病及死因的队列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2012 .
[3] 叶细标. ALAD和VDR基因多态性与铅毒性易感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复旦大学, 2003 .
[4] 田琳. 职业性铅接触的基准剂量研究[D]复旦大学, 2004 .
[5] 王朗. δ-氨基酮戊酸(ALA)对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兴奋性和突触可塑性的作用[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6 .
[6] 乔玉峰. 实验性铅性肾病肾脏纤维化发病机理及其防治的研究[D]中南大学, 2006 .
[7] 孙珉丹. 中国长春地区绝经前汉族女性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指标的关系[D]吉林大学, 2007 .
[8] 赵江霞. 汉、维、哈族儿童铅中毒易感性及其干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 2007 .
[9] 路浩. 铅镉联合对新生大鼠中枢神经系统的毒性损伤及NAC保护效应的研究[D]扬州大学, 2008 .
[10] 李燕. 电子垃圾拆解区新生儿体内重金属负荷及其对生物发育的影响[D]汕头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3 条
[1] 陈艳,刘继文,赵江霞,崔君,李玲,阿斯娅,朱炎,田薇. δ-氨基-γ-酮戊酸脱水酶和Vit 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不同民族儿童铅中毒的遗传易感性研究[J]癌变.畸变.突变, 2009,(04) .
[2] 魏万倩,阎春生,连素琴. 某铅锌矿区儿童发铅水平及对健康影响的调查[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2012,(03) .
[3] 周飞,常艳,林海霞. 神经发育毒性初筛实验方法的研究现状[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 2009,(05) .
[4] 苏素花,江世强. 铅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J]广西预防医学, 2004,(01) .
[5] 蒋东方,苏素花. 铅性肾损害效应指标的分析研究[J]应用预防医学, 2009,(05) .
[6] 杜永锋,张基美,郭宝科. 铅中毒病人周围神经电生理的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2004,(02) .
[7] 姜开生,李德宽,尹桂玉,赵红,韩贞琳. 24例慢性铅中毒病人神经肌电图改变[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994,(06) .
[8] 胡运清,陈海鸥,彭柳明,柏佳明,朱建全. 蓄电池企业铅污染现状调查及尿铅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卫生学杂志, 2012,(05) .
[9] 汤海燕,王佃鹏. 血液锌原卟啉全血质控品的研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3,(10) .
[10] 潘丽波,张金良,刘玲. 铅酸蓄电池厂对环境及人体铅负荷的影响[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3,(03)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陈艳,赵江霞,崔君,李玲,阿斯娅,朱炎,田薇. ALAD、VDR基因多态与不同民族儿童铅中毒的遗传易感性研究[A]中国毒理学会生化与分子毒理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会议、中国毒理学会遗传毒理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全国学术会议、广东省预防医学会卫生毒理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广东省环境诱变剂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 2008 .
[2] 付国庆,卢星星,单琳琳,宋世震. ALAD基因多态性对铅暴露工人血铅和血红蛋白的影响[A]2012’中国金属学会冶金安全与健康年会论文集[C],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