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 马云. 紫色土区控制面源污染植物篱模式及带间距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
[2] | 吕文星. 三峡库区坡耕地“地埂+植物篱”结构及营建模式[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3] | 戴露莹. 基于SWAT模型的典型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
|
[4] | 邬岳阳. 植物篱对红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应及其机理研究[D]浙江大学, 2012
.
|
[5] | 朱利. 坡地利用方式和改造措施对紫色土理化性质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12
.
|
[6] | 李洋洋. 植物篱在南方丘陵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作用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 2011
.
|
[7] | 孟超峰. 巢湖地区坡耕地保土截流措施效应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14
.
|
[8] | 陈晶晶. 基于表面电场驱动土壤侵蚀理论下的植物篱措施水力侵蚀控制过程研究[D]西南大学, 201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蒲玉琳. 植物篱—农作模式控制坡耕地氮磷流失效应及综合生态效益评价[D]西南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 王海明,陈治谏,廖晓勇,李贤伟,陈义相. 三峡库区坡耕地植物篱技术对土壤特性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9,(02)
.
|
[2] | 龙高飞,蒲玉琳,谢疆. 农业面源污染的植物篱控制技术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9)
.
|
[3] | 牛红玉,赵欣,吴丽丽,杨红梅. 植物篱技术在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 2011,(06)
.
|
[4] | 史亮涛,金杰,张明忠,江功武,龙会英,纪中华,沙毓沧,钟利,朱红业. 云南干热河谷旱坡地南洋樱植物篱水土保持效益研究[J]草原与草坪, 2010,(04)
.
|
[5] | 尹迪信,唐华彬,罗红军. 参与式植物篱坡地治理技术发展的实践和体会[J]贵州农业科学, 2006,(05)
.
|
[6] | 李裕荣,尹迪信,韦小平,LEONARDO M. Florece. 贵州植物篱梯化项目区农户对水保植物的参与式评价[J]贵州农业科学, 2007,(05)
.
|
[7] | 何佳芳,范成五,秦松. 贵州农业土壤磷素流失特征与防治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 2009,(09)
.
|
[8] | 苏广实. 坡地资源持续利用的重要防治措施——等高植物篱[J]南方国土资源, 2007,(06)
.
|
[9] | 邬岳阳,严力蛟,樊吉,蔡喨喨,卢立峰,戴刚. 植物篱对红壤坡耕地的水土保持效应及其机理研究[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2,(06)
.
|
[10] | 范成五,罗益,王文华,张邦喜,秦松,蔡景行. 不同管理措施对黄壤坡耕地径流氮输出的控制效果[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4,(10)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