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刘艳华. 大肠杆菌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调控研究[D]郑州大学, 2010 .
[2] 崔艳玲. 基因重组大肠杆菌以不同碳源合成L-苯丙氨酸的比较[D]郑州大学, 2010 .
[3] 芦佳. 苯丙氨酸生物合成通路多酶基因协同表达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4] 王静. L-苯丙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D]江南大学, 2011 .
[5] 谢宁昌. 固定化细胞制备L-苯丙氨酸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04 .
[6] 潘自皓. 产转氨酶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 2006 .
[7] 李剑欣. 大肠杆菌色氨酸生物合成分支途径调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7 .
[8] 郝瑞昕. 用DNA shuffling技术解除AroG的苯丙氨酸反馈抑制[D]复旦大学, 2008 .
[9] 黄坤央. L-苯丙氨酸基因工程菌的构建及其发酵条件研究[D]郑州大学, 2012 .
[10] 高海有. β-甘露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基因共表达体系构建[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 条
[1] 周海岩. L-苯丙氨酸生产菌株的构建、代谢调控和发酵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 2011 .
[2] 李永辉. 芳香族氨基酸生物合成代谢途径调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3 .
[3] 胡昌云. 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AroG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D]复旦大学, 2003 .
[4] 董新纯. UV胁迫下苦荞类黄酮代谢及其防御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6 .
[5] 张传志. 谷氨酸棒杆菌L-苯丙氨酸合成途径系统改造及发酵优化[D]江南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李冀新,张超. L-苯丙氨酸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6,(02) .
[2] 吴永庆,江培翃,范长胜,柴运嵘,宋大新,黄伟达. 大肠杆菌ppsA,pckA基因的克隆与串联表达[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1) .
[3] 郝瑞昕,边英男,李晓萍,管栋印,江培翃,黄伟达. 通过DNA shuffling技术获得初步解除苯丙氨酸反馈抑制的3-脱氧-D-阿拉伯庚酮糖-7-磷酸合成酶(AroG)突变株[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4] 贾红华,韦萍,何冰芳. L-苯丙氨酸生产的代谢工程研究[J]生物加工过程, 2004,(02) .
[5] 李永辉. 苯丙氨酸生物合成的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讯, 2002,(04) .
[6] 柴红梅,姚春馨,李树红,汪禄祥,赵永昌. 苯丙氨酸基因工程受体菌的选育[J]西南农业学报, 2005,(04) .
[7] 赵天宏,金东艳,王岩,曹莹. 臭氧胁迫对大豆酚类化合物含量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 2011,(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