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0 条
[1] | 程少博. 以高技术为支撑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 2011
.
|
[2] | 刘长灏. 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
[3] | 王瑞贤. 我国长沙黄兴国家生态工业园区规划设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5
.
|
[4] | 吴松毅.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
[5] | 童莉. 生态工业园区产业链设计及其系统稳定性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06
.
|
[6] | 宗浩. 川藏两地生态建设若干实例及生态建设管理体系的探讨[D]成都理工大学, 2005
.
|
[7] | 杨建军. 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分析[D]东北大学, 2006
.
|
[8] | 陈彬. 循环经济的生态技术观解析[D]东北大学, 2006
.
|
[9] | 汪毅. 生态设计理论与实践[D]同济大学, 2006
.
|
[10] | 张燕.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兰州大学, 2006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8 条
[1] | 欧阳丽伟,何德文,柴立元,姜文英. 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进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6,(03)
.
|
[2] | 单珊,王烜,毛建素. SD-MOP整合模型在生态工业园规划中的应用探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3)
.
|
[3] | 贾丽,沈玉芳. 我国生态工业园发展的SWOT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7,(06)
.
|
[4] | 林道辉,朱利中. 工业生态学的演化与原理[J]重庆环境科学, 2002,(04)
.
|
[5] | 薛德升,闫小培,张成智. 生态工业园:理论基础、发展阶段与竞争优势[J]城市规划, 2006,(08)
.
|
[6] | 薛东峰,罗宏,周哲. 南海生态工业园区的生态规划[J]产业与环境(中文版), 2003,(S1)
.
|
[7] | 冀卫萍,杨国栋. 太原工业新区生态规划和生态链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05)
.
|
[8] | 王丽. 低碳生态工业园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合肥高新区为例[J]滁州学院学报, 2014,(05)
.
|
[9] | 梁日忠,胡山鹰,李有润. 基于元素代谢的磷肥生态工业园区规划[J]环境科学研究, 2005,(04)
.
|
[10] | 徐志新,郭怀成,郁亚娟,王真,刘永. 基于多准则群体决策模型的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模式决策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 2007,(02)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 钟书华. 中国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政策支撑体系构建[A]现代地理科学与贵州社会经济[C], 2009
.
|
[2] | 张磊. 发展生态工业园,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 2006
.
|
[3] | 陈光,张颖. 浅谈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 2006
.
|
[4] | 李靖,王少平,包存宽. 莘庄工业园工业废水再利用规划[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 2007
.
|
[5] | 田立泉,逯飞. 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缔造和谐发展的开发区[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 2009
.
|
[6] | 周颖,尹昌斌,邱建军. 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分类研究[A]循环农业与新农村建设——2006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
[7] | 薛德升,张成智,曹小曙. 生态工业园:理论基础、发展阶段与竞争优势[A]2004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下)[C], 20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