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1 条
[1] | 刘昕. 胀果甘草原生质体游离与培养体系的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
[2] | 李文燕. 乌拉尔甘草有效成分动态变化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2
.
|
[3] | 马君义. 国产四种甘草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
|
[4] | 高雁. 新疆药用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新疆师范大学, 2004
.
|
[5] | 瞿文. 单味甘草水煎剂治疗一组难治性紫癜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 2004
.
|
[6] | 佟汉文. 乌拉尔甘草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
[7] | 霍云谦. 甘草愈伤组织诱导及体细胞胚的发生[D]河北农业大学, 2005
.
|
[8] | 乔五忠. 甘草酸的提取、精制工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 2005
.
|
[9] | 赵文灏. 异甘草素和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5
.
|
[10] | 王微. 乌拉尔甘草地上部分有效成分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5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付玉杰. 甘草黄酮和甘草酸提取纯化工艺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2
.
|
[2] | 王巧娥. 甘草有效成分的新型提取技术及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 2004
.
|
[3] | 葛淑俊. 乌拉尔甘草AFLP遗传多样性及离体培养技术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06
.
|
[4] | 闫永红. 不同来源甘草的质量特征及评价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
|
[5] | 杨全. 甘草黄芩种内变异及选种基础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
.
|
[6] | 田莉. 复方甘草酸苷片的研制及体外代谢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 2008
.
|
[7] | 周能. 中药活性成分与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及其对药物结合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
|
[8] | 丛景香. 甘草活性成分的模拟移动床和二维液相色谱分离[D]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
[9] | 贺毅. 甘草通过RNA结合蛋白HuR对肠上皮细胞的p21、p53mRNA转录后调节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
|
[10] | 曹小迎. 京大戟三萜成分及生物合成途径中关键酶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0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3 条
[1] | 曹君迈,祁金涛,崔建宁. 甘草对水分亏缺的适应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16)
.
|
[2] | 程焕欣,梁玉玲,姚红宝. 干旱胁迫对甘草愈伤组织总黄酮含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10,(11)
.
|
[3] | 易运红,吴功庆,曾富兰,刘意. 大孔吸附树脂纯化甘草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1,(14)
.
|
[4] | 修凤英,文连奎. 红小豆甘草无糖复合饮料加工工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2,(07)
.
|
[5] | 孔红,闫训友,史振霞. 豆科甘草属植物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 2007,(07)
.
|
[6] | 薛正芬,张文举,谭守仁,于磊,帕夏. 甘草茎叶饲料资源的开发利用[J]草食家畜, 2004,(02)
.
|
[7] | 余斌,刘娟,刘昕,黄慧英,王清. 不同外源激素及培养方式对甘草试管苗生长的影响[J]草原与草坪, 2010,(03)
.
|
[8] | 马君义,张继,王一峰,姚健,杨永利. 栽培乌拉尔甘草根中黄酮类和皂甙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析[J]草业科学, 2006,(05)
.
|
[9] | 贺访印,王继和,徐先英,赵明,李亚. 荒漠绿洲甘草的栽培与利用[J]草业科学, 2006,(08)
.
|
[10] | 柴娜,张颖,王景安. 不同基因型甘草品质及产量的比较[J]草业科学, 2011,(09)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 余华,陈芳. 甘草酸的粗提工艺研究[A]2008年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药师周论文集[C], 2008
.
|
[2] | 张继,刘阿萍,曾家豫,杨永利,杨红,姚健,盛晓甘. 胀果甘草茎叶营养成分的分析研究[A]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届中药鉴定学术会议暨WHO中药材鉴定方法和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10
.
|
[3] | 瞿文. 甘草有效成分免疫活性研究新进展[A]全国中医药创新与发展研讨会专辑[C], 20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