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9 条
[1] | 邬丽丽. 休闲研究的社会学范式[D]安徽师范大学, 2010
.
|
[2] | 徐琦. 消费社会中的旅游凝视行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0
.
|
[3] | 王敏. 无景点旅游理论初探[D]河南大学, 2011
.
|
[4] | 蒋坤富. 古镇旅游商业化定量评价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
|
[5] | 董莹. 沈阳影视基地旅游者旅游行为研究[D]辽宁大学, 2011
.
|
[6] | 罗必果. 宾阳炮龙文化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 2010
.
|
[7] | 韩长红. 虚拟旅游景区漫游系统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 2011
.
|
[8] | 唐丽娟. 温泉旅游真实性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
|
[9] | 李春茂. 旅游对目的地社会影响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 2001
.
|
[10] | 吕晓玲. 休闲、现代性与自我认同[D]苏州大学, 2002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李耀锋. 旅游地文化生产的支持性社会结构研究[D]上海大学, 2011
.
|
[2] | 成海. “圈子”的建构与实践—旅游规划的民族志[D]云南大学, 2011
.
|
[3] | 王晓红. 旅游行为与压力转移整合模型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9
.
|
[4] | 王敏. 场域视角下的旅游高等教育[D]东北财经大学, 2011
.
|
[5] | 许春晓. 当代中国旅游规划思想演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
|
[6] | 张继涛. 乡村旅游社区的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 2009
.
|
[7] | 张文敏. 顾客参与的前因变量与结果效应[D]华南理工大学, 2012
.
|
[8] | 姚茂华. 生态乡村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
|
[9] | 王晓华. 旅游者伦理悖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2012
.
|
[10] | 潘文焰. 节事资源旅游产业化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4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8 条
[1] | 曹国新. 大众旅游对接待地社会文化空间的影响[J]商业研究, 2005,(24)
.
|
[2] | 王晓红. 从经济旅游到社会旅游:基于后现代社会的思考[J]财经科学, 2009,(08)
.
|
[3] | 李宗诚. 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J]当代传播, 2007,(04)
.
|
[4] | 保继刚,苏晓波. 历史城镇的旅游商业化研究[J]地理学报, 2004,(03)
.
|
[5] | 林清清,丁绍莲. 旅游发展与东道主女性——一个性别视角的研究综述[J]妇女研究论丛, 2009,(03)
.
|
[6] | 陈享尔,蔡建明. 文化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研究综述[J]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2,(01)
.
|
[7] | 左晓斯. 现代性、后现代性与乡村旅游[J]广东社会科学, 2005,(01)
.
|
[8] | 邱洁威. 互联网络背景下的旅游者及其消费行为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 2007,(S1)
.
|
[9] | 曹国新. 建构论旅游社会学研究述评[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
|
[10] | 余汝艺,李永文. 论虚拟世界与旅游[J]旅游论坛, 2008,(06)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 马君. 防御机制、社会替代性补偿与压力应对:来自旅游的证据[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 2009
.
|
[2] | 刘苏衡. 旅游基础理论研究的再思考[A]2014中国旅游科学年会论文集[C], 2014
.
|
[3] | 宁泽群. 中国旅游的发展与反思[A]中国休闲研究学术报告2013[C], 201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