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1 条
[1] 晏亦林. 四逆汤有效部位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动力学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1 .
[2] 谢宇梅. 聚醚型聚氨酯改性聚醚砜中空纤维膜的制备及其在中药丹参有效成分分离中的应用[D]四川大学, 2001 .
[3] 俞卓裕. 竹叶药用有效部位提取、分离、精制工艺技术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3 .
[4] 贾存勤. 药用大孔吸附树脂及其在中药分离纯化方面的应用[D]甘肃农业大学, 2003 .
[5] 王艳强. BSA超滤及膜分离提纯莲心碱实验研究[D]天津大学, 2004 .
[6] 王以明. 磁化法提取苦参中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 2003 .
[7] 岳敏. 大孔吸附树脂在富集分离中药有效部位工艺中的应用[D]首都师范大学, 2004 .
[8] 邓亮. 苯乙烯型大孔吸附树脂预处理和合格标准研究及注射用PVC软袋增塑剂(DEHP)的溶出研究[D]四川大学, 2004 .
[9] 张辉. 六味地黄咀嚼片工艺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 .
[10] 马腾文. 夏天无分散片的制备工艺研究[D]西南大学, 2006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于定荣. 以慈航丹方药探讨含挥发性成分复方用“半仿生提取法”研究的模式[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 .
[2] 张宏. 西红花有效成分—西红花糖苷分离方法和机理的研究及应用[D]四川大学, 2001 .
[3] 韩丽. 应用逆流提取与膜分离技术的中药注射剂新工艺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
[4] 王巧娥. 甘草有效成分的新型提取技术及高速逆流色谱分离方法研究[D]厦门大学, 2004 .
[5] 张力平. 多酚型大孔吸附树脂的制备及吸附机理的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6] 张秀丽. 梓醇对D-半乳糖衰老小鼠的神经保护作用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 2008 .
[7] 王淑玲. 半夏白术天麻汤用半仿生—生物酶法提取的系统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 .
[8] 唐志书. 伴生物质对三七总皂苷生物药剂学特性影响的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
[9] 马捷琼. 平盖灵芝生物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萃取动力学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 2012 .
[10] 耿啸天. 高选择性吸附树脂结构设计及在中药复方活性成分提取中的应用[D]南开大学, 2010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 条
[1] 刘春亮,李长根. 膜分离技术及其在中药制备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 2007,(10) .
[2] 谢宇梅,濮德林,欧阳庆. 超滤技术在中药领域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1,(02) .
[3] 陈强.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药新药制备工艺研究中的应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2009,(02) .
[4] 王志斌,杨宗伟,邢晓林,高朝祥,褚良银,陈文梅. 膜分离技术应用的研究进展[J]过滤与分离, 2008,(02) .
[5] 林珠灿,郭素华. 3种除杂技术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J]海峡药学, 2005,(06) .
[6] 王厚廷,乔善义,杨明,姚志伟,付艳荣,张永祥,赵毅民. 超滤法提取六味地黄汤活性多糖的工艺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1,(02) .
[7] 周林,蔡妙颜,郭祀远,覃宇悦. 大孔吸附树脂应用的研究进展[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3,(06) .
[8] 张军. 黄芪皂苷胶囊的制备及质量标准的研究[J]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0,(02) .
[9] 张静泽,陈虹,白淑芳. 大孔吸附树脂在中草药活性成分研究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 2004,(04) .
[10] 郭立玮,金万勤,彭国平. 21世纪的植物药深加工现代化技术——膜分离[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2)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王学军,魏永明,程亮,李峰,许振良. 膜分离技术在中药生产现代化中的应用[A]第4届全国医药行业膜分离技术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 2007 .
[2] 徐小燕,潘林梅. 影响大孔树脂吸附分离的因素及其在中药上的应用[A]2006第六届中国药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6 .
[3] 冯青然,陈燕军. 中药提取、精制工艺研究进展[A]中华中医药学会制剂分会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 2003 .
[4] 郭胜民,范晓雯. 高新技术在中药制剂生产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药用新辅料与中药制剂新技术应用研讨会会议论文汇编[C], 20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