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8 条
[1] | 林吉恒. 食品级安全微生物枯草芽孢杆菌LJH25的生物防治作用及机理初探[D]浙江大学, 2011
.
|
[2] | 宋艳祥. 桉树固有内生细菌去除及恢复培养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 2011
.
|
[3] | 万勇. 超积累植物龙葵内生菌强化镉植物修复的初步研究[D]湖南大学, 2009
.
|
[4] | 张振粉. 牧草内生枯草芽孢杆菌的功能多样性及其16SrDNA鉴定[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
[5] | 王红霞. 鄂尔多斯高原甘草中产甘草酸内生真菌的分离与发酵培养[D]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1
.
|
[6] | 陶艳会. 内生固氮菌HAUM10在水稻中的侵染定殖规律及对水稻的促生效应[D]华中农业大学, 2011
.
|
[7] | 辛媛媛. 黄顶菊内生细菌对玉米大斑病菌拮抗机理初探[D]河北农业大学, 2012
.
|
[8] | 冉国华. 柑桔内生细菌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拮抗作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5
.
|
[9] | 胡长松. 水稻内生拮抗细菌的抗生作用及定殖研究[D]扬州大学, 2006
.
|
[10] | 张云飞. 玉米苗期内生细菌的种群初探及有益内生细菌的筛选[D]四川农业大学, 2006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李振东. 东祁连山高寒草地优势植物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D]甘肃农业大学, 2010
.
|
[2] | 黎起秦. 番茄内生细菌及其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作用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05
.
|
[3] | 孙磊. 非培养方法和培养方法对水稻内生细菌和根结合细菌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 2006
.
|
[4] | 郝晓娟. 作物枯萎病生防细菌的研究[D]浙江大学, 2006
.
|
[5] | 刘冰. 小麦全蚀病生防内生细菌及其抗菌活性物质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
|
[6] | 王芳. 苦参内生拮抗细菌筛选及其抗菌物质纯化鉴定[D]沈阳农业大学, 2009
.
|
[7] | 刘殿锋. 含钾岩石生物转化中的微生物多样性与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11
.
|
[8] | 林玲. 内生芽孢杆菌及抗菌物质的鉴定和对作物黄萎病的防治效果[D]南京农业大学, 2009
.
|
[9] | 张新成. 东南景天内生菌分离鉴定及其强化重金属超积累效应与机制[D]浙江大学, 2012
.
|
[10] | 蔡文韬. 辣椒内生拮抗菌采后生物防控及应用效果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 2013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3 条
[1] | 田雪亮,单长卷. 黄瓜种子及幼苗内生细菌分离鉴定[J]安徽农业科学, 2006,(08)
.
|
[2] | 张旗,周志娟,杨冬月,朱姝宾,闫锁. 植物内生菌的作用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 2010,(09)
.
|
[3] | 鄂华,郝梁丞,李正楠,冉隆贤. 非寄主植物可培养内生细菌防治桉树青枯病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6)
.
|
[4] | 满百膺,陈秀蓉,李振东. 高寒牧草内生细菌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J]草原与草坪, 2008,(05)
.
|
[5] | 安千里,杨学健,冯利,毛碧增,匡柏健,李久蒂. 利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成像系统的正交切割成像确证GFP标记细菌在植物根内定殖[J]电子显微学报, 2010,(04)
.
|
[6] | 罗明,卢云,陈金焕,姜云琴,张祥林. 哈密瓜内生细菌菌群密度及分布动态[J]干旱区研究, 2007,(01)
.
|
[7] | 辛媛媛,侯美玲,郝志敏,董金皋. 一株拮抗细菌HJ5高产抗菌物质发酵条件优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4)
.
|
[8] | 侯晓杰. 枣树实生苗固有内生细菌的检测[J]北方园艺, 2012,(22)
.
|
[9] | 王莉衡.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J]化学与生物工程, 2011,(03)
.
|
[10] | 陈泽斌,夏振远,雷丽萍,刘飞,陈海如,钟永丽. 非培养方法解析烟草根部内生细菌的群落结构[J]华北农学报, 2012,(01)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李俊州,杨艳华,文才艺. 植物内生细菌生防机理的研究进展[A]河南省植保学会第十次、河南省昆虫学会第九次、河南省植病学会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 20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