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1 条
[1] | 辛凯. 编队卫星SAR空间分辨率及模糊函数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1
.
|
[2] | 李志. 分布式天基雷达卫星编队与波束形成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1
.
|
[3] | 李燕平. 机械扫描雷达的DBS成像和动目标检测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6
.
|
[4] | 唐沬. 高分辨率分布式雷达成像[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2007
.
|
[5] | 左臣婕. 分布式小卫星SAR地面运动目标检测及速度估计[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7
.
|
[6] | 颜军. MIMO雷达检测和测向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
.
|
[7] | 马娜娜. 双(多)基地合成孔径雷达成像算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3
.
|
[8] | 李聪聪. 分布式SAR的压缩感知成像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 2013
.
|
[9] | 窦志超. 立体构型分布式SAR联合动目标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
.
|
[10] | 华杰. 基于编队飞行小卫星系统的变码速率星间通信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0 条
[1] | 刘向阳. 机载多通道SAR-GMTI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0
.
|
[2] | 高有涛. 卫星编队飞行动力学建模与控制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0
.
|
[3] | 唐波. 合成孔径雷达的电子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5
.
|
[4] | 肖疆. 合成孔径雷达天线技术的若干关键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 2006
.
|
[5] | 王兆魁. 分布式卫星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
|
[6] | 罗成. 近地轨道空间飞行器编队飞行控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
|
[7] | 郝继刚. 分布式卫星编队构形控制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
.
|
[8] | 刘颖. 分布式SAR运动目标检测雷达阵列误差估计方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
.
|
[9] | 杨志伟. 机载/星载正侧视阵列雷达GMTI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
.
|
[10] | 李品. InSAR系统的定标方法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08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 许猛,张平. 平飞斜视模式双站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处理算法[J]测试技术学报, 2006,(02)
.
|
[2] | 王彦平,王斌,洪文,吴一戎. 长序列星载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层析处理技术[J]测试技术学报, 2008,(06)
.
|
[3] | 宗竹林,胡剑浩,朱立东,王健. 编队卫星合成孔径雷达空时二维压缩感知成像[J]电波科学学报, 2012,(03)
.
|
[4] | 马仑,廖桂生,李真芳. 利用分布式小卫星InSAR系统获取宽域、高分辨率、高精度三维地形[J]电子学报, 2009,(09)
.
|
[5] | 张永俊,黄海风,张永胜,梁甸农. InSAR误差建模与误差估计方法[J]电子学报, 2011,(06)
.
|
[6] | 井伟,邢孟道,保铮. 双星同中心频率多发多收的方位解模糊[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7,(05)
.
|
[7] | 党雅文,禹卫东. 分布式小卫星SAR顺轨基线解耦合分析[J]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7,(12)
.
|
[8] | 刘洋,易东云,王正明. 分布式小卫星SAR的基线测量方法研究[J]飞行器测控学报, 2006,(01)
.
|
[9] | 刘洋,易东云,王正明. 编队卫星的状态测量方法综述及可行的高精度星间基线测量方案研究[J]航天控制, 2006,(03)
.
|
[10] | 刘洋,易东云,王正明. 地心惯性坐标系到质心轨道坐标系的坐标转换方法[J]航天控制, 2007,(02)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