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5 条
[1] | 孙自栋. 垃圾焚烧热电联产厂级监控系统SIS的研究与实现[D]浙江大学, 2010
.
|
[2] | 冯丽. 煤和模拟城市生活垃圾混烧时HCl的实时释放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 2011
.
|
[3] | 孙玥. 四平市建设垃圾焚烧电厂的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学, 2011
.
|
[4] | 王丽华. 钎料合金及其接头在模拟土壤盐溶液中的浸出行为[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
|
[5] | 王毅. 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环境影响研究[D]内蒙古大学, 2011
.
|
[6] | 温娜. 长春市第一生活垃圾场的生态恢复及景观设计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
[7] | 刘建军. 城市生活垃圾催化气化制取燃气的实验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 2011
.
|
[8] | 陈家川.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分选工艺流程优化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 2011
.
|
[9] | 陈金发. 昆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处置方法优化[D]昆明理工大学, 2003
.
|
[10] | 曹霞. 准好氧填埋场垃圾渗滤液的室内模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 条
[1] | 赵岩,司继涛,田保国,王洪涛,陆文静. 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技术政策方法 Ⅰ.模型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6)
.
|
[2] | 徐建玲,曹勇宏. 长春市生活固体废物处理方法与对策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04)
.
|
[3] | 吕晓蕾. 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争论的解决途径研究[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S2)
.
|
[4] | 佟爱武,贺其叶乐图,安顺林,林文丽,林文霞,葛士林. 城市污泥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J]中国城市林业, 2012,(05)
.
|
[5] | 曹璐,王志刚,封克. 矿化生活垃圾淋滤液对地下水污染的模拟与荧光光谱识别[J]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2012,(06)
.
|
[6] | 史谦,张学敏. 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现状分析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3,(09)
.
|
[7] | 李程正阳,陈子玉,曾华. 基于垃圾成分分析的宁海县生活垃圾处置方法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12)
.
|
[8] | 胡曙光,聂帅,朱明,李叶青,张江,王发洲. 城市生活垃圾制备水泥窑用衍生燃料的性能分析[J]安全与环境学报, 2014,(04)
.
|
[9] | 冯俊熙,陈多福. 垃圾填埋场甲烷厌氧氧化作用研究进展[J]地球与环境, 2014,(06)
.
|
[10] | 徐章,胡红云,陈敦奎,刘欢,姚洪. 垃圾焚烧飞灰中砷的赋存形态研究[J]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5,(09)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 刘丹,黄明星,任怡然,任旭. 四川省城市生活垃圾的基本特征及其可利用性[A]四川省环境科学学会二〇一一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
[2] | 吕晓蕾. 垃圾焚烧发电厂的建设之争[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 2010
.
|
[3] | 杜娟. 我国城市垃圾填埋气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前景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C], 2010
.
|
[4] | 闫晓洁. 高新技术综合利用,构筑城市垃圾处理资源循环新模式之探讨[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04
.
|
[5] | 张艳艳,景元书,高庆先,马占云. 我国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情况及温室气体减排启示[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4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C], 2011
.
|
[6] | 郝丽,孙娴,姜创业,巩祥夫. 西安市生活垃圾处理温室气体排放及减排策略[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 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