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8 条
[1] | 张晓琳. 桂花光合特性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10
.
|
[2] | 王林云. 3个鲜食枣品种叶片光合特性及其相关性状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0
.
|
[3] | 陈跃华. 湖南南天竹不同种源的表型变异及光合特性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
|
[4] | 夏磊. 重庆市常见园林植物光合生理生态特性与生态效应研究[D]西南大学, 2011
.
|
[5] | 陈昕. 雷公藤不同种源光合特性及其与生长属性关系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
[6] | 蓝立斌. 应用~(15)N示踪法对甘蔗生长及氮素利用的研究[D]广西大学, 2011
.
|
[7] | 张美善. 西洋参光合作用时间持续特性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2
.
|
[8] | 李美英. 橡胶树胶木兼优品种生理特性比较[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 2003
.
|
[9] | 唐含宇. 东北地区城市绿化观叶树种的选择及应用[D]东北林业大学, 2003
.
|
[10] | 杜国栋. 人工混配基质对甜樱桃生长发育效应的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04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 付晓萍. 模拟酸雨对6种城市绿化植物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7
.
|
[2] | 朱敏. 紫玉米高产栽培生理机制及其花青素特性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 2011
.
|
[3] | 范晶. 东北东部主要成林树种光合生理生态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2
.
|
[4] | 赵宏伟. 不同氮素营养水平下春玉米碳氮代谢机理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 2003
.
|
[5] | 张友焱. 毛乌素沙地几种树种水分生理特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6
.
|
[6] | 张雪松. 冬小麦农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特征及冠层上方碳通量的模拟[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09
.
|
[7] | 何春霞. 树高极限的水分限制机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9
.
|
[8] | 曹永慧. 披针叶茴香生理生态学特性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09
.
|
[9] | 冯长松.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秋眠性差异的光合生理机制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0
.
|
[10] | 秦娟. 黄土区白榆/刺槐混交林生长动态与生态功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7 条
[1] | 全妙华,陈东明. 不同四棱豆品种的光合性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10,(20)
.
|
[2] | 范晶,赵惠勋,李敏. 比叶重及其与光合能力的关系[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3,(05)
.
|
[3] | 张迎新,周玉迁,时雅君,李长海,潘杰,韩曦,张琳琳. 水分胁迫对地被植物体内叶绿素含量的影响[J]防护林科技, 2012,(02)
.
|
[4] | 郑国华. 炭疽病侵染对枇杷叶片H_2O_2含量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J]福建农业大学学报, 2001,(03)
.
|
[5] | 谢金兰,梁阗,罗亚伟,朱秋珍,王维赞,刘晓燕,吴建明. 不同灌水量对甘蔗伸长期生长的影响[J]广东农业科学, 2011,(07)
.
|
[6] | 何铁光,徐建云,王灿琴,黄卓忠. 提高甘蔗群体光合效率的栽培措施[J]广西农业科学, 2005,(06)
.
|
[7] | 蓝立斌,陈超君,米超,罗艺,梁和,王爱华,韦玉奇. 不同施氮方式对甘蔗生理生化性状的影响[J]南方农业学报, 2011,(01)
.
|
[8] | 李颖,钟章成,何跃军,刘锦春,李青雨,金静. 三种土壤类型中南天竹差异性的研究[J]广西植物, 2006,(02)
.
|
[9] | 李富生,何丽莲. 甘蔗栽培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 2004,(01)
.
|
[10] | 杨丽涛,陈超君,李杨瑞,苏永植,谢毅栋,张世宇,李建存. 甘蔗叶片气体交换及对光的响应和水势的日变化[J]甘蔗, 2002,(0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