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8 条
[1] 郭亚楠. 阿特拉津生物强化处理及土著降解细菌定向进化特性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 2011 .
[2] 史汶灵. 阿特拉津与百草枯在金纳米通道中的迁移特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 2011 .
[3] 宋敏英. 含硝基苯危险废物固化/稳定化技术研究[D]北京工商大学, 2010 .
[4] 孙瑞莲. 阿特拉津在不同肥力土壤中的生态效应[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5] 马秀兰. 栽参土壤中莠去津残留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 2003 .
[6] 张爱清. 阿特拉津对浮萍的毒理学效应及其降解代谢[D]华中师范大学, 2004 .
[7] 刘欣梅. 环境激素马拉硫磷和阿特拉津对鱼类细胞毒理学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8] 左海根. 农药对蚯蚓的单一及复合毒性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9] 马立新. 有毒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脱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2004 .
[10] 戴璇颖. 环境激素阿特拉津的家蚕毒理研究[D]苏州大学, 2005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周博如. 阿特拉津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11 .
[2] 毛萌. 阿特拉津在室内滴灌施药条件和农田尺度下运移的数值模拟[D]中国农业大学, 2004 .
[3] 杨炜春. 几种典型有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研究[D]浙江大学, 2004 .
[4] 肖红. 乙草胺、尿素过量使用对黑土农田的生态毒理效应及机理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2004 .
[5] 王岙. 共存污染物对沉积物及其主要组分吸附阿特拉津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 2009 .
[6] 胡晓明. 双核酞菁铁电催化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 2012 .
[7] 张鹏. 生物炭对西唯因与阿特拉津环境行为的影响[D]南开大学, 2013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59 条
[1] 金研铭,徐惠风,王曼竹. 不同溶液及水质中四季海棠(Begonia semperflorenshybr)幼苗生长状况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4) .
[2] 司友斌,孟雪梅.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环境行为及其生态修复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2007,(03) .
[3] 周宁,孟庆娟,王荣娟,张颖. 除草剂阿特拉津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9) .
[4] 刘廷凤,陈成,王涛,孙成. 铜对两种农药在砂土上吸附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0,(02) .
[5] 王爽. 食品中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J]贵州农业科学, 2007,(02) .
[6] 崔婧,高乃云,汪力,魏宏斌. UV—H_2O_2工艺降解饮用水中阿特拉津的试验研究[J]中国给水排水, 2006,(05) .
[7] 金焕荣,段志文,张越,赵肃. 阿特拉津的遗传毒性研究[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1999,(06) .
[8] 束影,周培. 土壤中农药残留分析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 2011,(17) .
[9] 杨璐. 莠去津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 2012,(10) .
[10] 王震,李俊,谢娟,郭晓关. 植物性食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研究进展[J]耕作与栽培, 2012,(06)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陈建军,何月秋,祖艳群,李元. 除草剂阿特拉津的生态风险与植物修复研究进展[A]第三届全国农业环境科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