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 条
[1] 崔艳玲. 基因重组大肠杆菌以不同碳源合成L-苯丙氨酸的比较[D]郑州大学, 2010 .
[2] 王静. L-苯丙氨酸发酵条件的优化与控制[D]江南大学, 2011 .
[3] 高德富. 温度敏感型谷氨酸生产菌的高生物素强制发酵工艺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4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 条
[1] 周海岩. L-苯丙氨酸生产菌株的构建、代谢调控和发酵条件优化[D]江南大学, 2011 .
[2] 张传志. 谷氨酸棒杆菌L-苯丙氨酸合成途径系统改造及发酵优化[D]江南大学, 2014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6 条
[1] 李冀新,张超. L-苯丙氨酸生产及应用研究进展[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2006,(02) .
[2] 任兆瑞,施少林,蒋晓兵,严维耀,雷呈祥,刘明秋,郑兆鑫. 2个棒状杆菌质粒pXZ10142和pXZ10145.1及其转座子TN45的特征分析[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 .
[3] 王成华,刘宝胜,华威,张强. 二氢吡啶二羧酸合成酶基因在棒杆菌中的克隆与表达[J]山东化工, 2005,(03) .
[4] 刘爱民,葛海鹏,张元颖,范长胜,黄伟达. 大肠杆菌aroG基因的克隆表达及与pheA、tyrB基因的串联表达[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1998,(06) .
[5] 曾小冰,范长胜,江培翃,陈永青,黄伟达. 外源基因pheA、aroG和tyrB在苯丙氨酸合成途径中的共表达[J]生物工程学报, 2000,(06) .
[6] 范长胜,曾小冰,柴运嵘,江培翃,黄伟达. 苯丙氨酸合成的关键酶基因aroG与pheA串联表达[J]微生物学报, 1999,(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