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8 条
[1] | 朱志中.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免疫抑制大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0
.
|
[2] | 邬卓文. 艾灸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行为学及血清IL-1β、IL-6、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3] | 曾会. 中医保健灸法之源流与发展[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4] | 叶阮炷. 温针灸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5] | 张青叶. 微针与艾灸治疗青年女性黑眼圈的临床比较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
|
[6] | 顾倢. 不同艾烟环境对小鼠肺组织病理及抗氧化功能影响的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1
.
|
[7] | 刘佰成. 明清时期灸法的学术特色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1
.
|
[8] | 郑昊荣(Ryder Chung). 热敏灸治疗骨性膝关节炎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9] | 王智芳. 针灸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观察[D]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1
.
|
[10] | 曾强. 耳针对肾阳虚动物模型性激素及抗衰老指标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0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 条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2 条
[1] | 朱兆洪,丁柱,汤希孟,丁克祥. 单穴与多穴针刺对肾虚动物多脏器自由基代谢的影响[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2000,(04)
.
|
[2] | 李昕,尹雪莉. 灸疗与抗衰老研究进展[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 2007,(02)
.
|
[3] | 高海波,洪文学,崔建新,王国伟,王晶. 国内外抗衰老研究及中医灸疗[J]燕山大学学报, 2004,(05)
.
|
[4] | 王芗斌,郑家铿. 中医药免疫的双向调节及其机制探讨[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 1998,(02)
.
|
[5] | 宫菲,王淑娟. 浅论保健灸的抗衰老作用[J]光明中医, 2011,(09)
.
|
[6] | 陈忠朴,孙会平. 胃复安穴位治疗卵巢癌化疗性胃肠反应[J]河北医药, 2007,(06)
.
|
[7] | 赵琛,施茵,崔云华,王晓梅,马晓芃,吴蓓玲,吴璐一,刘慧荣. 温和灸肾俞穴、关元穴对肾阳虚老年人衰老症状及外周血Rb蛋白表达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 2012,(05)
.
|
[8] | 李晓泓. 针灸“治未病”与“针灸良性预应激假说”[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3,(03)
.
|
[9] | 崔云华,施茵,国兰琴,吴焕淦,赵琛. 艾灸对老年人衰老症状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08,(05)
.
|
[10] | 李艳梅,宋立中,陈少宗. 择时温针灸关元、足三里对老年人超氧化物歧化酶、T细胞亚群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 2014,(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 项燕,李瑞. 灸法作用机制研究[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 2011
.
|
[2] | 施茵,崔云华,吴焕淦,朱慧华,刘慧荣,国兰琴,马晓芃,张卫,余爱珍. 温和灸对老年人外周血Bcl-2、PKC蛋白表达的影响[A]2011中国针灸学会年会论文集(摘要)[C], 2011
.
|
[3] | 梁欣,吕明庄,贺志光. 耳针、艾灸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血清褪黑素含量及其昼夜节律性影响的实验研究[A]贵州省科学技术优秀学术论文集(2004年度)[C], 2004
.
|
[4] | 洪文学,樊凤杰,景军,宋佳霖,李娟. 基于传统艾灸原理的未病学医疗仪器科学基础研究[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进展——2007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07
.
|
[5] | 吴焕淦,刘立公,陈跃来,陈汉平,汪司右,张中一,周恩华,锁堂,张仁. 灸法的继承与创新[A]“针灸诊疗规范化研究的思路”学术论文集[C], 2008
.
|
[6] | 马良宵,齐丛会,朱江. 针灸治未病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A]2009人民大会堂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高峰论坛暨首届亚健康经络调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9
.
|
[7] | 张蕾,王虹. 灸疗抗皮肤衰老的研究[A]2011年全国中医美容学术年会暨贵州省医学美学与美容学、激光医学分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1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