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 条
[1] | 邬卓文. 艾灸对运动性疲劳大鼠行为学及血清IL-1β、IL-6、TNF-α影响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2] | 王宇. 脾气虚变应性鼻炎模型大鼠的建立及益气脱敏汤干预的实验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1
.
|
[3] | 王小荣. 脾虚证与胰岛A细胞变化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02
.
|
[4] | 谢慧. 五龙颗粒对脾气虚型变应性鼻炎大鼠的作用[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
.
|
[5] | 沈丽波. 脾藏神理论探讨[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
|
[6] | 胡琳琳. 复合因素塑造劳倦过度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西北大学, 2005
.
|
[7] | 蔚敏. 肝癌(H_(22))证候动物模型及治疗干预的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6
.
|
[8] | 刘治. 从证候分布探讨慢性湿疹从补脾论治的理论及实践依据[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8
.
|
[9] | 丛培玮. 脾气虚证小鼠骨髓CD_(34)~+与血清SCF变化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药大学, 2008
.
|
[10] | 程飞. 脾虚大鼠胃肠道胃肠激素表达差异[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4 条
[1] | 刘晓玲. 补中益气汤对脾虚大鼠胃粘膜TFF1表达及MEK/ERK通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
.
|
[2] | 易杰. 脾虚证(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大鼠肝、脾、肾PKC活性和亚型变化及补益脾胃方药调节作用的实验研究[D]辽宁中医学院, 2001
.
|
[3] | 谢慧. 五龙颗粒对脾气虚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粘膜肥大细胞信号转导的影响[D]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6
.
|
[4] | 杜琳. 单兆伟教授慢性萎缩性胃炎证治经验辑要[D]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5
.
|
[5] | 徐升. 脾虚证线粒体氧化损伤以及线粒体基因及其表达改变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7
.
|
[6] | 王静. 脾气虚证相关基因RPS20在IEC-6细胞的生物功能鉴定[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
|
[7] | 阮氏秋河. 胃炎Ⅰ号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干预作用[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09
.
|
[8] | 胡学军. 健脾理气方治疗脾虚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
.
|
[9] | 唐汉庆. 脾阳虚证大鼠能量代谢和神经内分泌改变的实验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
.
|
[10] | 段永强. Ca~(2+)/CaM信号通路在大鼠脾虚证躯体泛化效应中的响应及益气健脾中药干预研究[D]兰州大学, 2014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6 条
[1] | 李乐红,谢锦玉. “脾气虚”大鼠骨胳肌细胞化学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 1990,(05)
.
|
[2] | 王晓明,易杰,廖世新,浦田繁,森和,李德新.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客观评估[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6,(07)
.
|
[3] | 杨雪,杨文思,王勇,李文靖,赵淑英,唐炳华,李国彰,张保春,蔡大勇. 脾阳虚证中阳虚症状群的实验评价[J]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03)
.
|
[4] | 姜学连,李慧吉,陈拯民,武成. 湿邪致病机理的初步实验研究[J]滨州医学院学报, 1992,(04)
.
|
[5] | 康楠,王凤云,张北华,陈婷,朱恩林,王晓鸽,唐旭东. 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病证结合动物模型造模方法研究进展[J]北京中医药, 2015,(03)
.
|
[6] | 阮氏秋河,刘友章. 胃炎一号方对实验性慢性萎缩性胃炎大鼠SOD、MDA的影响[J]环球中医药, 2009,(03)
.
|
[7] | 陆为民,单兆伟,吴静,沈洪,张健宁,朱云华,朱长乐. 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气虚血瘀证动物模型的研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3)
.
|
[8] | 易杰,李德新.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思路和方法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1,(05)
.
|
[9] | 王米渠. 试论中医的摄食行为的测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 1997,(04)
.
|
[10] | 刘越洋. 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及不足[J]陕西中医, 2002,(04)
.
|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 条
[1] | 马捷,李峰,宋月晗,刘燕,毛萌,刘晓萌,刘晶. 脾虚证模型的客观化研究与思考[A]全国第十三届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12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