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2 条
[1] 房全孝. 灌溉对冬小麦耗水规律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 2003 .
[2] 李向阳. 冬小麦冠层温度与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4 .
[3] 蔺青. 生态因素与小麦品质关系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4 .
[4] 张宏. 染色体工程法聚合小麦优质麦谷蛋白亚基及其对品质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5] 安成立. 陕优225强筋小麦品种的选育及其品质特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 .
[6] 孟建. 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产量、品质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河北农业大学, 2006 .
[7] 扶定. 不同专用小麦主要品质性状对花后温度条件的响应[D]河南农业大学, 2007 .
[8] 宋妮. 水分调控对优质冬小麦品质和产量的影响与机理[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9] 王艺陶. 不同冬小麦品种对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 2009 .
[10] 罗丕. 气象因子对小麦生长发育及品质性状的影响[D]湖南农业大学, 2009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7 条
[1] 石书兵. 不同生态条件下小麦品质形成的特征、调节及其生理基础[D]山东农业大学, 2005 .
[2] 索全义. 内蒙古平原灌区春小麦品质特性及形成机理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07 .
[3] 李锦辉. 高蛋白玉米的品质形成机理及关键技术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 2007 .
[4] 高伟. 我国北方不同地区玉米(Zea mays L.)养分吸收与利用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 .
[5] 谭飞泉. 适应四川盆地稻麦两熟制的早播早熟型超高产小麦新品种的育种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08 .
[6] 陈兴. 早期强生长势小麦根系特征及其对氮素和水分利用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 2010 .
[7] 孟兆江. 调亏灌溉对作物产量形成和品质性状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南京农业大学, 2008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7 条
[1] 刘爱峰,张臣良,王运智,彭永夏,刘建军,吴祥云,赵振东. 基因型与环境对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J]山东农业科学, 2002,(03) .
[2] 沈吉,朱玉国,杨虎,朱小荣,董召荣. 追氮时期对强筋小麦皖麦38部分品质性状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 2007,(07) .
[3] 顾克军,杨四军,张恒敢,黄玉鸾. 栽培措施对小麦籽粒主要加工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4,(05) .
[4] 蒋礼玲,张怀刚. 自然环境因素对小麦品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3) .
[5] 柴红敏,蔡焕杰,王健,刘增进. 调亏灌溉下小麦产量与品质协调统一的可能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 2008,(12) .
[6] 田志会,孙彦,郭玉琴. 主要生态因素对小麦营养品质及烘烤品质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 2000,(02) .
[7] 孙彦坤,刘春生,金庆明. 不同生态条件对春小麦产量及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3,(02) .
[8] 何庆才,方小兵,龙增栋,廖玉梅. 小麦蛋白质含量及其与农艺性状相关性的探讨[J]贵州农业科学, 1992,(04) .
[9] 王旭一,魏克礼,徐婷婷. 水分对小麦生理生化特性、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研究进展[J]园艺与种苗, 2011,(03) .
[10] 黄严帅,郭万胜,沈序桃,张洪程,戴其根,许轲,霍中洋. 生态环境和栽培措施对江苏优质专用小麦品质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 20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