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98 条
[1] | 徐世红. 马尾松阔叶树混交林生物量和矿质养分特征[D]安徽农业大学, 2010
.
|
[2] | 陈志云. 杉木—米老排混交林生态系统生产力及养分特征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0
.
|
[3] | 林伟. 井冈山森林生态系统植被碳密度研究[D]南昌大学, 2010
.
|
[4] | 柴红霞. 杉木林采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采伐剩余物的养分贡献[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08
.
|
[5] | 林力. 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模型的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 2011
.
|
[6] | 莫日根苏都. 鄂托克前旗不同立地沙柳林土壤水分状况及其生长特征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
.
|
[7] | 李凤凤. 泗阳县杨树生物量遥感估算及其动态变化分析[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
[8] | 许雯. 江淮丘陵区马尾松林碳密度和碳储量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 2011
.
|
[9] | 王超. 黄土高原不同林龄毛白杨人工林碳密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1
.
|
[10] | 崔瑞蕊. 安吉县毛竹林碳储量时空变异遥感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 2011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36 条
[1] | 谭骏珊. 会同杉木人工林连栽生物量动态变化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2] | 方江平. 西藏原始林芝云杉林群落结构与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3] | 高述超. 长沙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与碳平衡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0
.
|
[4] | 李世玉. 中国茶园生态系统碳平衡研究[D]浙江大学, 2010
.
|
[5] | 曹吉鑫. 北京北部山区不同林龄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碳库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11
.
|
[6] | 杨超. 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长期生产力的定位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
[7] | 王新凯. 喀斯特城市森林生物量及其碳吸存功能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1
.
|
[8] | 王卫斌. 西南桦人工群落特征研究[D]云南大学, 2011
.
|
[9] | 江波. 浙江省生态公益林群落结构特征及其调控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 2005
.
|
[10] | 邢艳秋. 基于RS和GIS东北天然林区域森林生物量及碳贮量估测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5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5 条
[1] | 俞新妥. 中国杉木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 1988,(03)
.
|
[2] | 孙丽群. 顺昌县马尾松生物量遥感估测[J]福建林学院学报, 2010,(02)
.
|
[3] | 夏焕柏. 茂兰喀斯特植被不同演替阶段的生物量和净初级生产力估算[J]贵州林业科技, 2010,(02)
.
|
[4] | 杜维忠. 甘肃小陇山林区油松人工林单木生物量的研究[J]甘肃科技, 2012,(23)
.
|
[5] | 程积民,程杰,高阳. 渭北黄土区不同立地条件下刺槐人工林群落生物量结构特征[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14,(02)
.
|
[6] | 魏海燕,王军才,刘济明,闫国华. 雷山常绿阔叶林甜槠栲的单木生物量估测[J]贵州农业科学, 2015,(04)
.
|
[7] | 薛春泉,叶金盛,杨加志,陈北光. 广东省阔叶林生物量的分布规律研究[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8,(01)
.
|
[8] | 安树杰,张晓丽,王震,李春艳. 生物量估测中的遥感技术[J]林业调查规划, 2006,(03)
.
|
[9] | 闫家锋,关庆伟,邓送求,于水强,单晓东. 徐州云龙山侧柏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 2009,(02)
.
|
[10] | 闫家锋,邓送求,关庆伟,于水强,单晓东. 徐州云龙山侧柏林生长规律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 2009,(04)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