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7 条
[1] | 于艳美. 丝杠磨削加工质量因素分析及实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 2011
.
|
[2] | 庄杰真. 磨削淬硬层及其均匀性研究[D]集美大学, 2011
.
|
[3] | 张汝波. 齿条成形磨削淬硬耦合应力场研究[D]山东大学, 2011
.
|
[4] | 高二威. 精密磨削表面残余应力离散度试验研究与数值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 2008
.
|
[5] | 王晓燕. F48MnV钢磨削强化机理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
|
[6] | 周德旺. 平面磨削温度场的研究[D]湖南大学, 2008
.
|
[7] | 潘忠峰. 双程磨削淬硬加工的数值模拟及其预测[D]江苏大学, 2009
.
|
[8] | 张振果. 磨削淬硬温度场分析及其工艺参数确定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 2010
.
|
[9] | 柏文峰. 油井管在湿硫化氢环境下应力腐蚀试验若干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0
.
|
[10] | 熊金奎. 磨削淬硬加工中毛刺的形成及其控制[D]集美大学, 2012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8 条
[1] | 杨刚. 外圆磨削表面强化技术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D]中国矿业大学, 2008
.
|
[2] | 张建华. 单程平面磨削淬硬层预测及其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 2008
.
|
[3] | 毛聪. 平面磨削温度场及热损伤的研究[D]湖南大学, 2008
.
|
[4] | 张莹. 单程平面磨削淬硬工件变形及淬硬层深度均匀性研究[D]山东大学, 2013
.
|
[5] | 詹友基. 陶瓷结合剂金刚石砂轮高速磨削硬质合金的机理研究[D]华侨大学, 2013
.
|
[6] | 江京亮. 滚动轴承滚道磨削表面形貌及变质层研究[D]山东大学, 2014
.
|
[7] | 赫青山. 热管砂轮高效磨削加工技术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3
.
|
[8] | 郭国强. 油井管非API螺纹量规成形磨削加工质量控制基础试验与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2014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 黄松伟,刘菊东. 磨削用量对磨削淬硬加工中磨削力的影响[J]工具技术, 2011,(08)
.
|
[2] | 潘忠峰,王贵成,裴宏杰,刘菊东. L-M神经网络的磨削淬硬参数预测[J]机械设计与制造, 2009,(03)
.
|
[3] | 张莹,葛培琪,张磊,毕文波,江京亮. 平面磨削淬硬薄工件磨削力研究[J]农业机械学报, 2012,(08)
.
|
[4] | 邵国友. 平面磨削的磨削力数学模型研究[J]煤矿机械, 2014,(07)
.
|
[5] | 王飞,祝锡晶,赖尚丁,李永春,刘振. 轴向功率超声珩磨热热量分配问题的研究[J]煤矿机械, 2015,(01)
.
|
[6] | 傅玉灿,田霖,徐九华,杨路,赵家延. 磨削过程建模与仿真研究现状[J]机械工程学报, 2015,(07)
.
|
[7] | 王涛,陈国定. 单晶刚玉砂轮磨削AerMet100钢磨削温度场[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15,(07)
.
|
[8] | 董新峰,马燕玲. 外圆磨削磨削区磨削温度的数学模型[J]精密制造与自动化, 2011,(01)
.
|
[9] | 张莹,田峰,于军华. 磨削淬火技术研究及展望[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
|
[10] | 张雪萍,王和平,高二威. 单粒磨削过程仿真与工件表面残余应力的离散度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9,(0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