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的文献。本文研究工作的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
|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22 条
[1] | 崔月. 玉米AFLP遗传距离与光合特性杂种优势相关分析[D]吉林农业大学, 2011
.
|
[2] | 于涛.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杂种优势遗传机理的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 2011
.
|
[3] | 秦文强. 大豆杂种优势及其遗传基础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1
.
|
[4] | 毕延震. 杂种一代梅大与亲本大白肌肉组织间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鉴定及其初步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 2004
.
|
[5] | 梁秋菊. 猪亲本及其杂种DNA甲基化差异与杂种优势的关系[D]华中农业大学, 2006
.
|
[6] | 张建.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纯合两用系的应用研究[D]西南大学, 2007
.
|
[7] | 彭涛. 杂交水稻株高的动态遗传分析及分子预测[D]西南大学, 2007
.
|
[8] | 刘刚. 小麦株高QTL及其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分析[D]新疆农业大学, 2007
.
|
[9] | 谭祖猛. 甘蓝型油菜遗传多样性分析及杂种优势预测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
|
[10] | 陈雷. 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检测猪亲本与其子代DNA甲基化差异及遗传背景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7
.
|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19 条
[1] | 李际红. 叶籽银杏EFRO发育过程中DNA甲基化修饰机理及系统学意义[D]山东农业大学, 2011
.
|
[2] | 刘任重. 湘杂棉2号杂种优势的遗传机理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
[3] | 王智权. 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剖析水稻籼粳亚种间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D]南京农业大学, 2010
.
|
[4] | 李梅兰. DNA甲基化与白菜的生长转变[D]浙江大学, 2002
.
|
[5] | 谢晓东. 小麦杂交当代和亲本自交种子发育早期的基因表达差异与杂种优势[D]中国农业大学, 2003
.
|
[6] | 张敬虎. 猪微卫星标记与杂种优势的关联分析和QTL定位[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7] | 严建兵. 玉米杂种优势遗传基础及玉米与水稻比较基因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3
.
|
[8] | 鞠传丽.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苗期根系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及差异表达EST定位[D]中国农业大学, 2005
.
|
[9] | 余传源. 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遗传基础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 2005
.
|
[10] | 沈俊儒. 甘蓝型油菜华油杂6号及其亲本的基因差异表达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 2005
.
|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共找到 4 条
[1] | 文定青,姚全胜,王松标,魏永赞,石胜友,王一承,梁清志. 植物杂种优势分子机理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15,(12)
.
|
[2] | 于涛,杨爱国,吴彪,周丽青. 栉孔扇贝、虾夷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的MSAP分析[J]水产学报, 2010,(09)
.
|
[3] | 毕延震,熊远著,徐德全,谢红涛. 猪杂种一代与亲本肌肉组织间正反向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J]畜牧兽医学报, 2005,(05)
.
|
[4] | 张君,闫冬生,王丕武,杨祥波,关淑艳,马建,姚丹,孙丽芳. 大豆杂交种及其亲本籽粒基因差异表达与杂种优势关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03)
.
|
|